对中职计算机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中职计算机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职高分层教学实施分析,提出目前学校并未涉及的两点内容,并阐明了这两点分层教学策略实施方法与作用。同时,针对此类分层教学,提出了实施过程中注意的几点,从学生出发,到教师教学、素质上的讨论,最后提出此类分层教学有可能带来的问题。此类分层教学的实施主要是让职高学生明白主人翁地位,学会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不同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走班文化课 分层考核 学会学习
分层次的教学思想其实并不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了,而且也被广大的教师接受。当然也从不同研究性论文中提出,实践中体现出来,其实质就是“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知识、能力水平,不同智力基础,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同兴趣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针对已有的分层教学方法,以及在本校实施的分层教学基础上,提出两点看法:
一、走班文化课
通过这个学期的教学,明显感到,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文化课的学生层次很分明。在一个班级上课,每个学生的能力必定不一样,接受能力有好有差。以往的“分层互动”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教师首先要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等,将学生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人际互动,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
这样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利,使所有学生向着一个水平发展,但这并不能很好地提升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根据自己学习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然,开设各类活动课、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与文化专业课相关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文化专业知识更深入的学习。因此,可以说活动课、选修课的开设,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走班”教学的体现。
“走班”教学在现行教学模式中有很多案例,比如,大学里学习各类公共性课程。在职高,高复班的形成就是一种典型的固定式的“走班”。这对于文化基础课为导向的教学比较有利,在普高中尤其明显。在职高,由于大部分学生面向就业,所以很多情况下强调动手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在专业教学中,不但追求专业教学的系统性,而且在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上下功夫,围绕国家资格证的应知应会组织教学。然而,在此基础上又坚持综合素质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加强文化底蕴。这就要归结到文化课的学习了。
在这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听到很多学生讲对哪个文化课没兴趣,学不好,不想学。也许职高的学生更多的愿意接受操作性强的文化课,这也体现职业学校的文化特色。职业教育提出的教改原则中,明确了“对基础理论知识,要求必须够用为原则,讲清概念,强化应用。”因此,不同专业班级相同文化课的学生,可以进行“走班”的形式学习文化课。学校可以进行文化课摸底,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几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但是“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专业班级,只是在学习这些文化课的时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课。“走班”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二、分层考核
在职高考试时,为了防止学生作弊,试卷分AB卷,同桌之间,必定一个为A卷一个为B卷,但是两类试卷的难度系数是一样的,从最终的考核分中很容易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国外有一种叫“核心技能”的原理,即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先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由此想到为配合分层走班教学,还应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方法。特别是要探讨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横向比较问题,为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优、评先和毕业时的推荐就业提供理论依据。把之前说到的AB试卷定格为不再是相同难度不同题目,而改成同一课程的不同难度的题目。这两份试卷分值一样,比如满分各100,并且组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考试的时候,发给学生的有两份卷子A卷和B卷,A卷的题较B卷的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题,可以只选A卷,或只选B卷,或既选A卷的部分题目,也选B卷的部分题目。当然,这个选题只有老师与学生个人知道,这也给学生留一份自尊。从表面上来看似乎不公平,但是选A卷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而选B卷学生只会增强自信心。在试卷难度一样的情况下,如果卷子简单,就早早答完,离开考场,检测不出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卷子难,学生缩性不做。现在的职高生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