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统编版必修下册16《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x

发布:2024-10-13约5.7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统编版必修下册16《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统编版必修下册第16课《阿房宫赋》和《六国论》的群文阅读。通过对两篇文章的阅读与分析,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论证方法以及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文言文阅读有关,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文学常识,深入分析《阿房宫赋》和《六国论》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两篇文章,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词汇、句式的能力,提高其文言文阅读水平。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阿房宫赋》与《六国论》的论证思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阿房宫赋》与《六国论》的内容主旨,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难点:深入领会两篇文章的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历史背景。

解决办法:

1.通过预习指导,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降低课堂理解难度。

2.课堂上,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关键词句和段落,分析文章结构。

3.对于修辞手法,通过实例讲解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种修辞的特点和作用。

4.对于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历史背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理解。

5.课后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作业反馈,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电脑

2.课程平台:校园教学管理系统

3.信息化资源:电子课本、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4.教学手段:板书、PPT演示、实物模型(如古代宫殿模型)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阿房宫赋》与《六国论》群文阅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阿房宫赋》和《六国论》吗?它们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历史画面?”

-展示一些关于阿房宫的图片和《六国论》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两篇文学作品的魅力。

-简短介绍两篇课文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文本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阿房宫赋》与《六国论》的基本内容、文学特色和作者背景。

过程:

-讲解两篇课文的作者简介,包括作者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成就。

-详细介绍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使用板书或PPT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阿房宫赋》的赋体特点和《六国论》的论说文特点。

3.文本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两篇课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过程:

-选择《阿房宫赋》中的精彩段落和《六国论》中的核心论点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艺术手法、论证逻辑和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以及如何运用文学知识分析类似文本。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文学分析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阿房宫赋》的建筑描写或《六国论》的治国理念。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艺术效果、思想意义以及与当代的联系。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两篇课文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分析、观点的论证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两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文学特色和思想内涵。

-强调文学作品在传承文化、启迪思想方面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古代文学作品。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阿房宫赋》或《六国论》的分析短文,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1.《阿房宫赋》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生平事迹:曾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后官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