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教案.docx
PAGE
《传统节日》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知道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语言运用:联系生活,选取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思维能力: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各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审美创造:品味感受课文的三字经式的韵律美、节奏美。
【课前解析】
关注识字:本课14个会认字,可以利用形声字、熟字识记、生活识字、语境识字等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识记。
关注写字:本课要求会写9个字,书写时可引导学生发现字形结构规律,把握同一类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与不同点。
关注朗读:课文内容贴近生活、富有节奏和韵律美,要注意停顿适当,对佳节名称可以适当重读,要正确把握不同节日的感情基调进行朗读,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关注理解运用:教学时要注重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利用联系生活、联系语境等方式帮助理解,帮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传统”,补充资料理解“乞巧”,借助图片理解“祭扫”。
【教学目标】
1.认识“统、贴”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正确读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和相关习俗,并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统、贴”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舟、艾”4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传统节日有哪些,各有什么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出示课件3)
1.谈话:同学们喜欢过节吗?(生:喜欢)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图片,请大家来猜猜:这是什么节日?
课件出示:
图1:吃汤圆。(元宵节,正月十五)
图2:包粽子。(端午节,五月初五)
图3:吃月饼。(中秋节,八月十五)
图4:牛郎织女相会。(乞巧节,七月初七)
3.小结:这些节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延续了几千年。
4.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明确什么是中国传统节日。
二、初读感知,集中识字
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出示课件4)
(2)学生自读课文,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①说一说,课文一共有几句话?(出示课件5)
②交流不认识的生字,相机重点指导。
③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比赛读生字。
2.识记生字,交流方法。
(1)翘舌音的字:舟、赏。后鼻韵母的字:统、巷、堂、郎、饼、赏。(出示课件6)
(2)字理识字:祭。(出示课件7)
(3)换一换:站—贴、常—赏。(出示课件8)
(5)加一加:纟+充=统。
(6)生活识字:南锣鼓巷、艾草。(出示课件9)
(7)语境识字:①统:统一总统统帅②乞:乞丐乞讨乞求(出示课件10)
3.认识多音字“重”。(出示课件11)
(1)我们的课文中还有多音字呢,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chónɡ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读多音字“重”,并组词。
4.识字游戏(出示课件12)
刚刚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你们还认识吗?
5.整体感知(出示课件13)
刚刚同学们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课文到底讲了什么吗?一起填一填吧。
本文按照()顺序讲述了我国的七个传统节日:()、()、()、
()、()、()、(),以及每个节日的习俗。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汉字的习惯,不断引导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
三、精读课文,领悟感知
1.朗读1-3句,画出句中提到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出示课件14)
教师板书:节日名称、风俗习惯
2.春节:正月初一春节到了,人们喜欢做些什么呢?(贴窗花、放鞭炮)(出示课件15)
教师板书:春节贴窗花放鞭炮
除了贴窗花、放鞭炮,春节还有哪些习俗?(贴春联、拜年、压岁钱)(出示课件16)
3.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到了,人们喜欢做些什么呢?(吃元宵、看花灯)(出示课件17)
教师板书:元宵节看花灯
观察下列两张图片,标出大街和小巷,说说巷和街有什么区别。(大街宽、小巷窄)(出示课件18)
看花灯的人挤满了大街小巷,除了“人如潮”,还可以怎么形容?
(人山人海、水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