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传统节日》教案.docx

发布:2025-03-12约6.05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传统节日》教案

内容分析

《传统节日》是一首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全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七个一年中重要的传统佳节和相关习俗。传统佳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联结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

语文要素

识字、写字训练要素:利用韵语、形旁与字义的联系、借助图片识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正确读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教学难点

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和相关习俗,并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图片、视频

教学活动

游戏、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艾”4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传统节日有哪些,各有什么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过节吗?(生:喜欢)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请大家来猜猜:这是什么节日?(课件)

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月亮。(中秋节,八月十五)

(3)小结:这些节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延续了几千年。(板书课题)

2.随文识字:认识“传、统”。(课件出示随文识字)【识字、写字要素训练】

认读“传、统”,教师正音。读准多音字“传”。

(1)“传”:左边是单人旁,右边一个“专”。“传”字说明这些节日是从我们老祖宗那儿一代代传下来的。

(2)与熟字组成词语识记“统”:总统、统帅、统一。

(3)那什么是传统呢?我国的传统节日又有哪些呢?

传统: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从几千年前一直传到现在。

中国人世世代代都在过的节日,就叫“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明确什么是中国传统节日。

二、初读感知,集中识字

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2)学生自读课文,交流汇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会认字)

①同桌互读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②交流不认识的生字,相机重点指导。

③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比赛读生字。

2.识记生字,交流方法。(课件出示多元识字)

(1)翘舌音的字:传、舟、赏。后鼻韵母的字:统、巷、堂、郎、饼、赏。

(2)偏旁归类识记:传、贴、宵、艾、饼、赏、菊。

(3)换一换:粘—贴、常—赏、消—宵、朗—郎。

(4)减一减:察—祭、吃—乞、港—巷。

(5)看图识字。(课件出示龙舟、月饼、菊花图)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汉字的习惯,不断引导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

三、指导书写,培养习惯

1.认读生字“贴、街、舟、艾”,学生观察要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书写“街、舟”。(课件出示书写指导)

“街”:左中右三部分相对均匀,要写紧凑。中间“圭”的三横一提保持间距相等。

“舟”的笔顺:撇、撇、横折钩、点、横、点。首笔撇从竖中线起笔,横落笔在横中线上,两点与横保持一样的距离,“舟”字字形偏窄长。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书空,集体点评,生生评价,再修正练写。

【设计意图】练习写字是对思维活动和感觉器官的一种锻炼,是眼、脑、手并用形成的一种特殊技巧。从不会到会,需靠人引路或自己探索;从会到熟,必须经过反复的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敬、转”等5个字,正确读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习俗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了解不同节日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传统节日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进入新课

1.温故知新,进入新课。(课件出示中国传统节日名称)

(1)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传统节日?告诉学生:这是中国的七大传统节日。

(2)这七个节日的顺序是不能乱的。读一读,猜猜为什么。(课件出示传统节日日期)

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五月初五)

七夕节(七月初七)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初九)

2.小结: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