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新人教版.doc

发布:2018-05-16约2.16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学习目标 1.掌握并落实重点词语。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写作特点。 3.揣摩词句和合理想象,感悟并把握人物形象。 4.学习闻一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学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 1.闻一多先生是    、    、    。本文作者是    。? 2.解释下列词语。 (1)锲而不舍:? (2)迥乎不同:? (3)慷慨淋漓:? (4)潜心贯注:? 3.积累文中四字词语抄写在下面。 二、整体把握 通读全文,用横线标出作者在文中使用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句。 三、感悟形象 (一)阅读第3段,思考: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词句做简要分析。 (二)阅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至结尾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1.“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和“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特点? 2.“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精神? 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高”在哪里? (三)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对待“说”和“做”的态度是迥乎不同的,但是哪一点又是一致的? 四、学习反思 冰心说:“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周恩来、邓颖超惊闻闻一多先生遇害后,提笔写下这样的挽联: 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 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 请同学们也为闻先生写一句挽联或墓志铭来表达自己对先生的纪念和崇敬。 五、推荐阅读 闻一多、臧克家都是诗人,你能各写出他们的一首诗吗?把他们的诗歌抄写下来,并试着分别写150字左右的阅读评价。 温馨推荐:闻一多的《红烛》《死水》《静夜》《七子之歌》;臧克家的《老马》等。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 臧克家 2.(1)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很不一样。 (3)充满正气,情绪非常激昂。 (4)(精神、精力)集中。 3.示例: 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群蚁排衙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声震天地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二、整体把握 第1~2段,“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有领起作用,下面内容围绕这两段展开。 第5段的第一句“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这一句总结了上文闻一多先生埋头研究的内容,接着第6段的第一句话:“‘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这一句引出了闻一多先生做“校补”和“古典新义”的这些成绩。 第7~9段是过渡段,第7段总结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接着第8段和第9段引出作为革命家方面的内容。 第19段和第20段,这两段总结了上文,并对闻一多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感悟形象 (一)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勤奋刻苦的、废寝忘食的、作风低调的、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作研究是为谋求救国之路的、有深沉爱国情感的、争分夺秒作研究的学者形象。 分析示例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这句话,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新知的渴望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以及他对自己极其苛刻的要求。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这一句运用四字短语把闻一多先生从研究态度的认真到生活上的习惯淋漓尽致而又简洁地表现出来。闻一多先生为了研究严谨坚韧、专心致志,精神可贵。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他高瞻远瞩的爱国情怀。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句子中“贪”和“惜”两个词体现出闻一多先生治学如饥似渴、如痴如醉的学者形象。 (二)1.闻一多先生具有义正词严、声震天地、蔑视敌人的英雄气概。 2.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 3.“巨”在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沥尽心血,“高”在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上。 (三)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对待“说”和“做”是迥乎不同的,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言和行都一致,而且内心都激荡着一种情感,那就是爱国情感。 四、学习反思 示例1 写写写,写出累累硕果;做做做,做出惊天伟业! 说说说,说得痛痛快快;行行行,行得人中高标! 示例2 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大声疾呼,为民请命,言行一致,名垂青史。 示例3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文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五、推荐阅读 示例 摘抄《红烛》。这是与诗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