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概论复习题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政治思想史概论复习题
辨析题(说明理由):
1, 汤武革命的道德合理性在于“为匹夫匹妇复仇”,而非争夺王位。
答:对。顾炎武主张:应允许庶人议政,在“亡天下”时还允许“汤武革命”,而“汤武革命”的意义在于“为匹夫匹妇复仇也”!其思想主张中充满强烈的反清复明意识和民族观念。
2,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本质意义上可以看作是民主思想。
答: 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 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古人常言“水 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3, 弃绝仁义,反朴归真是道家学说的基本主张。
对。道道法然、无为而治是道家学说的基本主张。弃绝仁义,反朴归真
4,在庄子看来,社会之所以变得道德沦丧、纷纷扰扰,主要是圣人治理天下的结果。
对:庄子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其实这句话,前者并不是后者的条件。其实就是圣人和大盗,是共同存在。二者互衬托而已。有圣人必定会有大盗,有大盗也必定会有圣人。真正的太平之世事不可能有圣人存在的,圣人的标榜是因有大盗。人人皆仁善的世界,如果还有圣人,那么圣人的标准又是什么?所以圣人大盗这个命题是活的。
5,儒家的“爱”与墨家的“爱”没有太大区别,基本一致。
错:墨家主张爱无差等,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换句话说,在爱人的问题上,墨家强调同等,儒家强调差等。
6,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答: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曾与秦国大臣李斯同学于苟况门下。多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图强,但未被采纳。于是“观往者得失之变”,著书立说。其著作传到秦国,得到秦王赢政(后来的秦始皇)的赞赏。后来出使秦国,被李斯及姚贾陷害下狱,被迫服毒自杀。传世著作为《韩非子》。
韩非是秦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的思想,提出_『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君主应凭借权力、威势及一整套驾驭臣下的权术,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其地位。韩非还继承了苟子的性恶说,主张治国以刑、赏为本。
《韩非子》义叫《韩子》,是韩非的著作集。该书在韩非生前即已流传。全书55篇,其中著名篇章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解老》、《喻老》等。
除阐述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制理沦外,《韩非子》还反映了韩非的其他思想观点。《解老》、《喻老》两篇,用法家的观点解释《老子》,集巾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五蠹》把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认为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发生变化,复古的主张是行不通的;《显学》则记述了先秦儒、墨显学分化斗争的情况。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