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题及部分参考 答 案[宝典].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
判断题
1.从古代“刑”字的演变,反映了一谈起法律,就先想到刑罚。 ( )
2.“有夏服天命”的神权法思想的产生,是为了替天行道 。( )
3. “丕显文武,皇天弘其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是对神权的动摇。( )
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说明用道德引导民众就能够遵守正道大礼。( )5. 法家主张执法必信“赏莫如厚而信”,“法莫如刑而必”。( )
6. 墨家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并非反对宗法特权。( )
7.“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止,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为庄子所说。
8.“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说明礼刑相悖。( )
9.丘濬主张刑罚无弃恶从善之功:“设为国刑,以专纠夫不恭之人,使之愿为上焉”。( )
10. 所谓“朝见而免冠,夕见而免冠”是指法律成为了束缚官员能动性的枷锁。( )
11. 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接受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和五权宪法思想。( )
12. 资产阶级民主派别主张的创制权应当是创制、废止法律的权利。( )
13.商代统治阶级敬鬼神的神权思想意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祈求神灵的保护。( )
14.西周时“德”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预防犯罪的防线。( )
15.荀子:“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意为礼制处于首要地位。( )
16.“…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说明用道德引导民众就能够遵守正道大礼。( )
17.“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反映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18.《墨子·天志上》“禹之所以征有苗,…汤之所以诛桀,…武王之所以诛纣,…非谓攻也,所谓诛也。”主张反对所有的战争。( )
19.老子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把天下混乱归于各种法令。( )
20.朱熹主张:“号令既明,刑罚亦不可驰。苟不用刑罚,则号令徒挂墙壁尔”。此话否定了刑罚的作用。 ( )
21.“不以一己之利为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 是说君与民的关系应是客与主的关系。(
22.“法行十年或数十年或百年而必弊,弊而必更,天地之道也”。意为变法不是不得不为的必然。( )
23.神权法思想是人类最初的“法权”观念的形态。 ( )
24.丘濬把“应经合义”提高到“百世定律之至言要道。( )
25.理学的产生加剧了官员对于法律知识的重视。( )
26.洋务思想家,最突出的特点是对中国的现实加以深刻反思,倡言学习西方。( )
27.严复所构想的政治制度环绕着民权与民主的概念。( )
译句评析
1.管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2.“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3.“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4.“强不执弱,众不动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5.“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
6.“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7.“兼相爱、交相利”:
8.“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9.“毋苛事,节赋敛,使民以时”:
10.“夫民之生也,规规生食与继”:
11.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2.管仲:“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
13.荀子:“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14.韩非:“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15.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16. 李斯:“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17.《商君书—修权》说:“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
18.庄子:“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19.墨家:“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动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20.张之洞:“不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
简述题
简述西周“明德慎罚”思想。
答:西周统治者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提出“明德慎罚”说。“明德”,就是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的意思。周公认为统治者应勤政修德,力戒荒淫。“慎罚”就是:对犯人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反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