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五步”确保小组讨论更有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五步”确保小组讨论更有效
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作为合作性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能力。但在:,都必须控制发言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每人在发言时都遵守时间规定,就很少会出现少数人控制讨论或相互争抢的现象。在限定的时间内能否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思维发展的重要体现。这是教学的难点,在小组讨论中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讨论时间的控制上,一方面要预先设计好讨论的时间,同时也要根据课堂讨论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
五、教师的“引导、参与”是有效讨论的保障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从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引导一参与”的关系。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忽视自己的引导作用,抛出问题后,任由学生争论不休。学生或抓住细枝末节,东拉西扯;或高谈阔论,不辨本质;或就事论事,流于浮表,致使讨论肤浅,不能取得应有的实效。其实,小组讨论整个过程和实效性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方面的原因,小组讨论有时往往热闹外显而实质缺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其引导作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等待、观望,而是要深入到小组当中,和学生处于平等关系,或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供小组内磋商、协调、参考,或了解讨论的进程,及时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思维素材和深化题旨的信息,帮助学生挖掘讨论的深度。
我在执教《体积与容积》一节时,设计过这样一个小组讨论环节,经过前面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课本上两个实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容积与体积的区别”“冰箱的体积和它的容积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同学们各抒己见,组内讨论极为活跃。接着,我抛出下一个问题:我知道物体的体积是从哪里测量?物体的容积是从哪里测量?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同一物体的( )比( )大。引导学生探讨本节课的重点:我能够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学生讨论过程中我深入小组,和他们一起尝试用操作来比较。这两个问题,由表及里,具有序列性和梯度性,促使学生研讨问题的关键,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见小组讨论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创造学习情境,架设学习桥梁,而且要巧妙引导,及时调控,层层剥笋,使讨论逐渐深入。
总之,在小组讨论中,独立思考是基础,“精心策划”是前提,发言次序是根本,控制时间是关键,有效引导是保障。教师要把这五步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促使小组讨论更合理更科学,使小组讨论更有效。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