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简答题药理学简答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被动转运的特点:
顺浓度梯度
不需载体
不下耗能量
没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无饱和现象
主动转运的特点:
逆浓度梯度
需要载体
消耗能量
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有饱和性
膜动转运—大分子物质的转运伴有膜的运动
向内摄入—入胞作用
向外释出—出胞作用
提取固体颗粒—吞噬
提取液体颗粒——胞饮
血浆蛋白结合
①特点: 可逆性、非特异性、竞争性、饱和性
②影响:a.药物活性暂时性丧失
b.不能跨膜转运、不能被代谢或消除
c.两种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同用,灰产生竞争结合现象,作用或毒性增强
d. 可与内与N型活性物质竞争
③作用:结合率越高,起效越快,作用时间越长
亲脂性是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大部分药物经过被动转运进入脑脊液;部分以主动转运方式有血液向神经系统分布
生物转化类型
①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多数药物被灭火,少数活性增加甚至形成毒性代谢药物
②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极性增加
肝药酶:非专一性酶、选择性低、变异性大、活性易受外界影响
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苯妥英、福利品
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阿司匹林、异烟肼
稳态浓度
间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进过4—6个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
间隔两个半衰期,药剂量增加一倍,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和稳态浓度不变
单位时间内给药总量不变,延长或缩短给药间隔只影响波动幅度,间隔越长波动越大。
缩短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首次剂量加倍
病情危急—负荷剂量
表观分布容积越大药物排泄越慢,在体内存留时间越长
药物的不良反应
①副作用:机体出现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不适反应;由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广泛引起的,较轻、可恢复;药物固有的药理效应;阿托品在解除胃肠道痉挛时引起的口干、便秘、心悸等。
②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急性中毒)大或蓄积过多(慢性中毒)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较重、可预知、可避免;急性中毒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功能;慢性中毒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致畸、致癌、致突变
③后遗反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以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短暂—畅销巴比妥类催眠药—宿醉;持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④停药反应:停药后原疾病的加剧现象—反跳反应;长期用降压药可乐定
⑤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出现的异常免疫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以体质有关;临床—皮试—阳性
⑥特异质反应: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骨骼肌松药琥珀胆碱的特异质反应
受体的特征
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选择性
亲和力与效价强度一致,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与最大效应一致,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1.简述传出神经根据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分类。
根据末梢释放的递质不同可分为①胆碱能神经;②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胆碱能神经包括: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支配汗腺、骨骼肌血管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包括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2.简述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类及及递质的作用。
(1)传出神经受体分:①胆碱受体和②肾上腺素受体。胆碱受体又分M受体和N受体。M受体又可分为M1、M2、M3、等几种亚型;N受体则分为N1和N2两种亚型肾上腺素受体分为α受体和β受体α受体再分为α1和α2等亚型。β受体可分为β1、β2等亚型。M样作用:有心脏抑制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平滑肌收缩、瞳孔缩小等。②N:骨骼肌收缩、神经节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等。α型作用:包括皮肤黏膜及内脏血管收缩、瞳孔扩大、汗腺分泌增加。②β:包括心脏兴奋、骨骼肌血管和冠状血管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松驰。②胆碱酯酶抑制药。
(2)抗胆碱药:①胆碱受体拮抗药;②胆碱酯酶复活药。② ③
(3)拟肾上腺素药:①α、β受体激动药;②α受体激动药;③β受体激动药。
(4)抗肾上腺素药。①α受体拮抗药;②β受体拮抗药。③α、β受体拮抗药;
第二节 胆碱受体激动药
1.简述新斯的明的作用机制、用途及禁忌症。
(1)新斯的明作用机制:①与胆碱酯酶结合,使胆碱酯酶失去活性,导致体内乙酰胆碱堆积,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产生M、N样作用;②直接激动终板膜上的N2受体;③促 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2)临床用途:①重症肌无力;②手术后腹胀气和尿潴留;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④非去极型肌松药过量中毒。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