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资源昆虫学课程“五化一体”教学的改革初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林院校资源昆虫学课程“五化一体”教学的改革初探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资源昆虫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模块化、知识拓展课后化、实验教学实际化、考核方式多维化等相应的教改措施,对《资源昆虫学》的教学改革和课程质量的提升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资源昆虫学》;教学改革;农林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8-0114-02
《资源昆虫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植物保护与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中一门个性选修课程,是开展资源昆虫饲养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目前本课程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以“黑板+PPT”为媒介,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教学内容多局限于介绍资源昆虫种类、分布、形态特征等基础知识,并没有真正起到实践操作能力的作用。另外,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程共32学时,讲授24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而《资源昆虫学》教材除绪论外,包括工业原料昆虫、药用昆虫、食用和饲用昆虫、鉴赏昆虫、传粉昆虫、天敌昆虫等与现代产业资源昆虫在内的十余章节。若要基于教材全面讲解,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泛泛讲授,无法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无法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1]。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的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改革刻不容缓。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一些教改思路。
一、教学方式多样化
1.建议将虚拟现实昆虫教学系统(VRISE)作为辅助教学实验手段引进到《资源昆虫学》教学中丰富教学方式。《资源昆虫学》中观察现实昆虫饲养周期可能需要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利用VRISE可将昆虫饲养周期缩短至数分钟内。这样既可以使教学过程生动与直观,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满足学生在无法参与到实际实验的情况下,仍起到实践作用[2]。
2.将微课作为对重难点知识的强化插入教学课堂。微课具有传统课堂难以替代的特点[3],在课程讲述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与消化的知识,可采用微课进行补充讲解。这样既体现了重要的教学内容,又增加了趣味性。比如讲授产单宁的工业原料昆虫倍蚜时,涉及的知识点多,尤其对其异寄主全周期性生活史难以理解,采用微课形式后,详细生动地分解了倍蚜的生活史,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到其繁育过程的关键技术,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3.引入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方式。为了通过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传统的主题式学习(Subject-based learning,SBL)后,学生已具有系统知识体系,“PBL+SBL”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其综合素质[4],同时将教师从课堂灌输者变为课堂激励者。如讲解蜜蜂及蜜蜂产业时,教师可以挑选出“蜜蜂家族谁最勤劳”、“如何辨别蜂蜜是否纯天然”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课下自主查阅资料、做成PPT、分组讨论、汇报,教师进一步与学生讨论,解答疑惑。
除上述教学方式外,还存在许多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并不是新兴的教学方式都是合适的,需要教课教师根据实际需求采用。
二、教学内容模块化
《资源昆虫学》内容尽管涉及内容较多,但为了提高学生对重要及实用性较强知识的掌握,将工业原料昆虫、药用昆虫、食用和饲用昆虫及传粉昆虫等四个部分模块化,选择代表性资源昆虫,作为专题讲座形式,分为形态特征、生活史、饲养过程、产品开发等方面详细介绍。在讲述过程中,减少基础知识的陈述,把重点内容放在饲养与产品开发上,同时结合模块化内容,教师邀请相应昆虫专家来课堂授课,避免教师对某些内容认识不够深入,纸上谈兵。比如,讲授药用昆虫时,分为2次课,2小时/次,将内容模块化,选择邀请医科大学从事药用昆虫研究的专家讲授,其根据自己专业特性及生产实际,分析资源昆虫目前地域的特点、市场形势、发展前景和不足,以体现该门课程的前沿性与实用性。
三、知识拓展课后化
教学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但有关资源昆虫的知识是无限的。在课堂上培养及激发学生的兴趣后,如何结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后积极地关注更多资源昆虫知识成为常态。其中,可将微信公众号引入课后辅助教学作为一个有效的途径。微信公众号是现代移动通讯技术中的新兴交流平台,而学生是社会新技术的追求者[5],其符合目前学生的阅读习惯。微信公众号开发的功能可包括课程预习与复习知识查询、推荐参考文献,同时推送资源昆虫其他公众号所发表的有价值信息。这种方式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提供了师生间互动答疑的平台。
四、实验教学实际化
《资源昆虫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