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六课 第1课时 人认识从何而来.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的概念、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单项选择题
1.“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 [解析]“……为……”,学而不用,终无收获,这是在强
调认识活动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的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B 项符合题意。A、C、
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2.之所以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是因为(;3.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4.2012 年 6 月 27 日,“蛟龙”号在第五次下潜试验中最
大下潜深度达到 7 062.68 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纪录。
通过这项考验,意味着“蛟龙”号今后可以把科学家载至深海; 5.16 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
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 [解析]伽利略为求证自己对既有理论的质疑,通过比萨斜
塔的自由落体试验这一科学实践,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这充分证明了“认识的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可见
C 项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 项表述错误。B 项
中的“唯一”说法错误。D 项不符合题意。;要点 1;2.实践的特点; 【例题1】有人读完《愚公移山》的故事,认为愚公真“愚”,
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和用车运呢?这种观点的主要错误在于;【针对性训练】
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威廉姆森在接受采访时说:
“当我回顾所研究过的课题时,重视实践,我感到十分重要。”;要点 2;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
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
宿。;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例题 2】俗话说“不打不相识”、“不入虎穴、焉得虎;【针对性训练】
2.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公布的《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
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的决定》中指出,
提倡“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作结论”的创新理念。; 误区 1:人们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也可以通过向古人
或者他人学习获得知识,所以,人类认识的??源有两个。
注意:人们获取知识有两条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
是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社会实践。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和
认识的“唯一来源”不矛盾,更不能混淆。; 【典题】2011 年 9 月 23 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他
们发现一些粒子可能以快于光速的速度飞行,一旦这一发现被
验证为真,将颠覆支撑现代物理学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欧洲核
子研究中心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个结果的潜在影响巨大,急
需其他实验的独立测量进行重复实验,接受更广泛、更严谨的
考验,这才能最终验证或反驳是否真的存在超光速粒子。这一; 【点拨】是否真的存在超光速粒子,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
科学实验来证明,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
准。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实践,A 项说法错误。B 项中的“唯
一”说法错误。D 项说法也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