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中.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乾隆宰相”于敏中(1714-1779)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辅佐皇帝的大臣被称为“宰相”。尽管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的职位,并命其子孙永远不得设丞相一职,但职位的废除并不意味着职能的消除,再精明强干的君主也离不了大臣的帮助。因而,辅佐皇帝的秘书班子——内阁大学士,便成了新的“宰相”。到了清朝,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尤其是首席军机大臣,都被称为“相国”。金坛城内曾有宰相府,至今相府弄、相府前的地名犹存。这个宰相府就是乾隆时期的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府,1990年代,相府故址因旧城改造被拆除。于敏中曾是金坛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他的传奇故事。他的政绩堪称辉煌,但因晚节不保,也成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一、?初入仕途 于敏中1714年出生于金坛,字叔子,一字仲常,号耐圃、重棠,清乾隆二年(1737)丁已恩科状元。于敏中在朝42年,任职颇多,大略有:翰林院修撰,乡、会试考官,山东、浙江学政,兵、刑、户部侍郎,户部尚书,经筵讲官,日讲起居注官,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方略馆副总裁,四库全书正总裁,国史馆、三通馆正总裁,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上行走,加太子太保衔,赏一等轻车都尉,谥“文襄”。其中最重要的是乾隆二十五年至四十四年,他在任军机大臣二十年,堪称乾隆朝力秉钧轴的相国之一。 于氏为金坛望族,于敏中出身于诗礼簪缨世家。其曾祖父于嗣昌,乃明代万历进士于孔兼之孙,系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曾任山西襄垣知县;祖父于汉翔,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曾督陕西学政,风流文章,名噪一时;父亲于树范,曾召入内廷充武英殿纂修,参与编辑《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书,后调任浙江宣平知县。于敏中幼年过继给其叔于枋为嗣,于枋为雍正二年(1724)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广西、山东主考官。于枋后来得子,于敏中又归其亲生父母。于敏中幼承家学,天资聪慧,5岁启蒙,力学《四书》。其母亲课读甚严,经常立在窗下屏息静听其读书。祖父于汉翔亲授《大学》章句,使之能依集注解不谬。于敏中10岁时即通读《五经》,认真评点。雍正七年(1729),年仅15岁的于敏中应江宁乡试,中式举人。但首次赴京会试不期落第。回坛后重新择师问业,拜同邑雍正癸卯进士王步青(字已山)为师,重新研读《四书》、《十三经》。年及冠,博通经史百家、阴阳历律诸书,旁及佛道之说。乾隆二年(1737),于敏中参加丁已恩科会试,擢进士第一,时年23岁。从此,于敏中与其族兄于振并称“兄弟状元”,成为金坛科举盛事。当年,他便入直翰林,授修撰,供职七年。以文翰受乾隆赏识,直懋勤殿,累迁侍讲,掌读讲经史,撰著朝事。于敏中年少夺魁,春风得意。他文思敏捷,通熟掌故,文章冠绝一时,书法亦清秀洒脱,且能熟练掌握汉、满、蒙、梵多种语言文字。他初入懋勤殿时,乾隆帝曾令其译抄佛教经典《华严》、《楞严》两部经书,他先画出一座宝塔形状,用小楷写经,凡是栏柱檐瓦窗阶铃索之处都有字,宛转依线,读之成文。这还不算难,难在每有“佛”字,一定要算定写在柱顶或檐际的尊贵之处,不得乱填乱写。为此轴《华严经宝塔》,于敏中排算了二年,写了将近一年,成了书法史上一段佳话。他还集译抄宣讲于一身,纵论政事,极为得体,深受乾隆赞赏。二、?平步青云 乾隆九年,于敏中奉旨主持山西乡试。乾隆十年,乾隆帝巡幸江南苑,问于敏中何为“治国要务策?”于敏中认为“治国要务莫过于兴学得人,人才得即政事理。”乾隆点头称善,因此命其督山东、浙江学政。于敏中为朝廷选拔人才,建修学宫,革除积弊,颇得士林赞誉。《于氏漫钞》载:“所到之处,兴学育济世之才,培植寒士,所拔皆知名之士”。后奉旨回京直上书房,教习皇子皇孙,督课教学,严谨善教,深得帝宠,累迁内阁学士。乾隆十五年,复督山东学政。乾隆十九年,升兵部侍郎。乾隆二十一年(1756),父亲于树范去世,于敏中归籍服丧。守制不久,乾隆二十二年,于敏中受特诏赴京署刑部左侍郎。孰料,乾隆二十三年,嗣父于枋亡故。此次治丧后不久,他的生母也去世了,于敏中只好戴丧办丧。为了早日返回朝廷,于敏中向朝廷隐瞒了丧母一事。御史朱嵇知道此事后,立即疏劾于敏中将“两次亲丧,蒙混为一,恝然赴官。”于敏中却申辩说,在六部任职的大臣与戌守边疆的将士没有两样,不应该为家事而影响国家大事。乾隆帝也因其职任不可替代,惜其文才,原谅了他的这次过失,反而斥责朱嵇“污人名节,不无过当”。当年年底,授于敏中户部侍郎。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命于敏中为军机大臣,从此直接参与机务朝事。于敏中年纪比乾隆皇帝小三岁,用事正当乾隆盛年,因此他行事检点,大事小事都是谨慎奉旨而行,周密稳妥。乾隆作文赋诗,常常是即兴而为,事先并无草稿。每次皇帝吟诵之后,于敏中便默记于心,然后再恭恭敬敬誊抄出来,一字不差。有一天早上,于敏中随乾隆帝游幸御花园,乾隆即兴赋诗七首作文二篇。夜里,乾隆收到于敏中所记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