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解读方式及其对成语演变影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用主义解读方式及其对成语演变影响
摘要:当前,成语运用中的群体性误用愈发严重,成语使用者的实用主义解读方式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的、直接的原因。其具体表现有四种,原因为个体意识的强化、语文水平的普遍下降等。实用主义的解读方式对成语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只有深入研究其作用,正确理解其带来的问题,才能正确理解这些新义项、新用法。
关键词:成语;群体性误用;实用主义;解读方式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9)06-0121-07 收稿日期:2009-05-07
一、成语的群体性误用与实用主义解读方式
在成语的运用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个一直想解决却始终解决不了的难题,即所谓的成语误用。例如“七月流火”,语出《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意是:在夏历七月,天气逐渐转凉,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七月流火”的原意是表示天气要变凉了。然而在现实的应用中,绝大多数的使用者将其理解为“天气炎热”,并按照这种解读去使用这条成语,以致造成误用。例如:
七月流火,酷暑逼人。但在东风车桥襄樊工厂内,人们看到的依然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中国工业报》2003年08月01日)
锣鼓铿锵、丝弦悠扬,座无虚席、掌声雷动。这是在七月流火的盛夏,长安大戏院里出现的热烈场面。7月11日晚历时5天的北京国际京剧票友演唱会圆满落幕。(《中国艺术报》2000年07月21日)这种解读是个别人的个体行为吗?不是。我们对《中国知网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2000一2008年间的报纸用例进行了主题搜索,共检索出有效用例143条,又对这143条用例逐一进行意义分析与归类。大体来说,“七月流火”的意义解读可分为三类:A,形容天气炎热;B,指天气转凉;C,语意不明,详见统计表一。
从表一的调查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将“七月流火”解读为“天气炎热”的用例高达95.1%,而正确解读的用例只有1.4%。这说明误用该成语已是一种群体性行为,而且是语义解读高度一致的群体行为。成语的群体性误用仅仅出现在“七月流火”这条成语上吗?不是。根据我们的统计分析,在常用成语中,已有相当数量的成语被群体性误用(下文中有具体的调查统计),误用频率之高,误用时对意义理解之一致,都扩大了误用成语的影响,使人们渐渐认可这种误用,甚至承认这种误用的合理性、合法性。
应当说,成语的误用不只是出现在现实阶段。古往今来,误用成语的用例时有出现,比如:“每下愈况”、“谈何容易”、“明目张胆”等等。但是大规模的群体性误用成语的情况确实史无前例,这种现状促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群体性的误用呢?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成语使用时使用者的实用主义解读方式(以下简称“实解方式”)是造成群体性误用的重要的、直接的原因。
实用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流派。其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做主要手段,把获取实际效果当做最高目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实用主义解读成语的方式,是指成语使用者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实用主义的理论观点来理解、运用语言的思想倾向和行为方式。
成语形式简练、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成语的形式来看,许多成语或出自历史故事、或出自神话寓言、或出自诗文语句等,即成语有来源有出处。就成语的构成要素来看,许多成语的语素表示的是古义,即构成要素有特定的含义和特定的解释。就成语形式来看,许多成语是经长期使用、凝固定型的结构,即不允许随意改变其结构形式。就成语的语用条件来看,许多成语在使用对象、感情色彩、题旨情景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即有一定的语用制约性。所谓实用主义解读方式就是在解读成语时,不考虑成语的出处、来源,不考虑语素义与整体义,不考虑结构形式和语用条件,而是以个人现实理解能力为基础,以现代常用义为依据,以满足现实交际为目的的一种解读成语的方式。
二、实解方式的表现类型
(一)按照现代常用义去解读成语中语素的古义
“人定胜天”。“人定胜天”最早的形式是“人强胜天”,语出《经法?国次》(马王堆汉墓帛书):“人强胜天,慎辟勿当;天反胜人,因与俱行。”意思是当敌人强大到足以克服天时地利的条件时,就要谨慎地避开;当敌人衰落到无力克服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时,就要乘胜征讨。后来又出现了“人众胜天”“人谋夺天”“人定胜天”的形式,“人定胜天”与“人强胜天”相比,已经有了较大变化,比如《辞海》解释道:“人定,犹言人谋,谓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即便意思发生了变化,我们还可以看出“人定胜天”的原意有以下的特点:第一,结构的切分应是“人定I胜天”,因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