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考目试卷.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宏观经济考试题目
名词解释: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某国居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是核算一国经济体总产出(国民收入)水平的核心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用货币来衡量的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最终成果(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
投资乘数:可表示为有投资所引发的收入扩张倍数。【在只考虑产品市场均衡的封闭的两部门经济中,当国民收入均衡时,即当计划支出等于实际支出时,投资乘数即为:
KI =?Y/?I=1/1-Βo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由政府购买支出增加所引发的收入扩张的倍数。【在三部门经济中,由于政府的存在就产生了税收和政府支出(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付),影响消费变化的就应该是可支配收入,此时,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也就应该变为:
KG=?Y/?G=1/1-(1-t) Βo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由政府转移支付增加所引发的收入扩张的倍数。【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应该是:
KG=?Y/?TR=1/1-(1-t) Βo
对外贸易乘数:在开放经济环境下,由于对外贸易的存在,净出口成为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因此,净出口增加所引发的收入扩张的倍数即为对外贸易乘数。其公式为:
KX=1/1-(1-t) Β+Υo
凯恩斯陷阱:是凯恩斯在分析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时提出的。它是指一种现象:当利息率极低时,人们预计利息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最高点,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以至于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趋向于无穷大。
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经济的总产量或人均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变化及其内在联系,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
潜在就业量:即充分就业量,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
潜在产量: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摩擦失业:是指由于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一般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需方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使劳动力在包括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导致的失业。
奥肯定律:用来近似地描述失业率和实际GDP之间交替关系的经验规律。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的此消彼长关系的曲线。(其主要 内容是: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自动稳定器: 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所有生产要素都能以自己意愿的价格参加生产而没有闲置或浪费。
货币乘数:是指在现代银行体系下,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派生机制能够创造出存款货币。(即原始存款经过银行系统的派生存款之后被放大了,这种存款放大倍数——派生存款与原始存款的比值就是货币乘数。)
简答题
1、国民收入有几种哪几种核算方法?
答:(1)生产法,又称部门法或增值法。其原理是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的“增加值”来计算GDP,即计算每个部门或企业对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值。这种核算方法可以反映GDP的来源。
(2)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其原理是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最终产品的各项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公式为:GDP=C+I+G+X-M.
(3)收入法。其原理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由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GDP,公式为: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2、用GDP衡量国民收入有哪些缺陷?
答:(1)有很多经济活动是GDP无法衡量的。例如,没有经过市场交换程序的经济活动,如家务活动、DIY活动等都不能在GDP核算范围内反映出来。
(2)GDP在反映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动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GDP反映产量变动,但产量变动不等于福利变动,GDP无法反映精神满足程度、闲暇福利、分配状态和环境质量等。
(3)GDP会受到价格因素变动的影响。由于GDP是一个价值量,因此,即使是产量没有变化,仅仅价格发生改变(如通货膨胀)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