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2级复合材料材料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doc

发布:2016-11-28约1.27万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材料研究方法参考资料 复合材料与工程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5年1月4日10:20-12:00 地点:第二公教A113 题型与分数分布 一.填空题 二.简答题 三、分析题 一、紫外光谱(UV):是由于有机分子在入射光的作用下,发生了价电子的跃迁,使分子中的价电子由基态E0跃迁到激发态E1。分子的结构不同,跃迁电子的能级差不同,从而分子UV吸收的λmax不同;另外,发生各种电子跃迁的机率也不同,反映在紫外吸收上为εmax不同。 1.电子跃迁类型;所需的能量大小是不同的。各种跃迁所需能量△E的大小 依次为:σ→σ*> n→σ*≥π→π*>n→π* (1)σ→ σ * 跃迁: σ→σ *跃迁所需能量较大,相应波长小于200nm,属于远紫外区,因此也很少讨论。 (2)n → σ *跃迁:饱和烃含氧、氮、卤素、硫等具有非成键电子(简称为n电子)的原子时,它们除了有σ→ σ*跃迁外还有n → σ*跃迁。n →σ*跃迁能量较低,一般在200nm左右。原子半径较大的硫或碘的衍生物n电子的能级较高,n →σ*吸收光谱的λmax在近紫外区220-250nm附近。原子半径较小电负性较大氧或氯衍生物,n电子能级较低,吸收光谱λmax在远紫外区170-180nm附近。 (3) π → π * 跃迁:含孤立双键的π→π* 跃迁的吸收谱带,一般200nm。如有孤立双键的乙烯吸收光谱约在165nm。分子中有两个或多个双键共轭,随共轭体系的增大而向长波方向移动,一般200nm。π→π*的ε都在104以上。 (4)n →π*跃迁:双键中含杂原子(O、N、S等) ,则杂原子的非键电子有n→π*跃迁,如C=O、C=S、N=O等基团都可能发生这类跃迁。n轨道的能级最高,所以n→π* 跃迁的吸收谱带波长最长。 2紫外光谱的产生:a几乎所有的有机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于π→π*或n→π*跃迁所产生的;b含S、I等元素时的n→σ*;c电荷转移跃迁;d配位体场的d →d*跃迁产生。 3.朗伯-比尔定律 4.共轭体系与吸收峰波长的关系 A共轭体系,如C=C—C=C中,每个双键的π轨道相互作用,形成一套新的成键及反键轨道,该作用过程如图所示: B由图可知,丁二烯的成键轨道π2与反键轨道π*3间的能量差值要比乙烯的π→π*间的能量差要小得多。 C故实现π2→π*3跃迁吸收的能量比π→π*跃迁要小,所以丁二烯吸收峰(λmax217nm)比乙烯吸收峰(λmax165nm)的波长要长。 5.溶剂对紫外光谱的影响 6.几个基本术语 (2)助色团 (3) 红移与蓝移红移——由取代基或溶剂效应引起的λ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红移一般是由于共轭体系延长或增加了助色基引起。)蓝移(blue shift)—— 由取代基或溶剂效应引起的λmax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4)增色效应—— 使最大吸收强度(εmax)↑的效应。减色效应——使最大吸收强度(εmax)↓的效应。(5)末端吸收:在仪器极限处测出的吸收。(6)肩峰:吸收曲线在下降或上升处有停顿,或吸收稍微增加或降低的峰,是由于主峰内隐藏有其它峰。 7.UV吸收带及其特征: (1)K吸收带:由共轭体系的π→π*跃迁产生的强吸收带,其εmax一般大于104。随着共轭体系的增长,K吸收带发生红移。? (2)R吸收带:由化合物的n→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因非键轨道与π*轨道正交,故属于禁阻跃迁,其强度极弱,εmax通常在100以内,尚未发现超过1000的。? (3)B吸收带: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谱带,起因于π→π*跃迁与苯环振动的重叠,其强度很弱,εmax约为200,λmax出现在230-270nm波长范围内。? (4)E吸收带:芳香族化合物起因于π→π*跃迁的较强的或强的吸收谱带。E带又分为E1带和E2带。E1带的εmax≧104,吸收峰在约180nm;E2带的εmax约为103,吸收峰在约200nm。 8.常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光谱 A烯烃:a非共轭烯烃:π→π*跃迁的吸收波长虽然比σ→σ*跃迁吸收波长长一些,但仍处于远紫外区。最简单的烯烃为乙烯,其π→π*跃迁的吸收带位于165nm, εmax约为10000。 当连接在双键C源自上的H被含有α—H的烷基取代时,由于C—Hσ轨道与π轨道相互作用而产生σ—π超共轭效应,所以吸收带红移。双键上每增加一个烷基,吸收峰位置约红移5nm。 B.共轭烯烃 B.羰基化合物 C芳香族化合物 9紫外线读图信息 习题: 1.有机化合物分子的价电子跃迁有哪几种主要类型?试是说明在CH3Cl、CH3COCH3分子中有几种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