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花开有声-针对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行动探究.doc

发布:2017-08-30约5.36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花开有声:针对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行动探究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大城市,流动人口的比例较高。为了给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就业支持和生活安置,武汉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性政策。与此相呼应,武汉市教育局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上也进行了很多制度化的探索。为了深入总结该市的成功经验,教育部――世界银行“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项目”在武汉市汉阳区开展了一系列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为目标的政策创新和实践探索活动,融合教育是其中的重点。从概念上看,融合教育就是要把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融合到现代学习活动之中,融合到现代社会之中。本文以此为背景,介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一凡老师在武汉市德才中学七(7)班进行的融合教育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背景 德才中学是一所以农民工子女为主体的初级中学,倡导融合教育是该校一贯的教育理念,学校为此还开展了单独编班和混合编班的实验尝试。德才中学的融合教育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我来自农村,我很优秀!”“尊重、平等、欣赏、融合”。为了深入探索在班级层面开展融合教育的具体策略,王一凡老师以行动研究者的身份走进了德才中学,成为一名农民工子女班的副班主任及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任课教师。作为教育部―世界银行合作课题的重要参与者之一,王一凡老师的研究成果为整个项目提供了宝贵的案例经验,也为相关理论探索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本文以王老师的项目研究成果《花开有声:我在农民工子女班当副班主任》一书为素材,并结合项目组在武汉进行的相关调研,对王一凡老师针对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问题在课堂层面进行的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 二、问题情境与干预策略 王老师在《花开有声》的前言中写道:“历时一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给了我走近、了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机会,并为实施系列干预策略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王老师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他是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与此同时,他还始终在分析反思农民工子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王老师和七(7)班的班主任赵老师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每当遇到困难,赵老师都会及时和王老师交流;而赵老师所具有的一线经验也在解决问题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总体来看,这项班级层面的行动研究发现并解决了以下问题。 1.农民工子女自信心不足 七(7)班一共有47位学生,来自5个省24个州县。王老师发现,这些孩子在对于家乡和自身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 首先,尽管孩子们内心里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但因身处大城市,能处处感受到城乡的差别,内心又会有冲突感,不敢将自己对家乡的感情表现出来。王老师就利用讲授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机会,让大家共同仿编教材介绍自己的家乡,并组织了“美丽家乡”展示会。之后,班里又开辟了“美丽家乡”园地,以展示孩子们对家乡的眷恋,很多孩子都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的家乡也很美丽。事实上,融合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尊重多元文化的环境,让他们增强对自己的积极认识,进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其次,“农民工子女”的身份也让孩子们产生了不如城市学生的自卑感,主要表现在行为比较拘束,胆子也不够大。王老师认为,孩子们自身还有些胆怯,而集体亮相有助于提升他们展示自我的勇气,于是安排了集体晨跑活动。刚开始同学们还能自觉参与,但很快一部分同学就坚持不住了。王老师和班干部商议后,举行了这样一次讨论会:“人生的路上,能不能停下我们的脚步?是什么羁绊了我们前行的脚步?”当知道有的同学是怕别人嘲笑他们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时,王老师告诉大家”操场犹如人生赛场”。他感觉到,集体晨跑能激发起大家的上进心和拼搏精神。 当“美丽家乡”成为教室墙面上的一抹亮色,集体晨跑也成为校园中的一道风景的时候,孩子们对自己的看法也跨越了一些常见的刻板印象,开始从自卑拘束转变为自信大方。初来学校时,同学们不敢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于是王老师倡议:凡是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大家都用掌声给予鼓励。随着掌声的不断响起,同学们慢慢建立了自信,而且“这种自信不断地相互感染,彼此传递”。再有,当看到同学们只在班级前面的空地上打羽毛球,而不敢到教学楼前面的广场上玩的时候,王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玩。并且在玩的过程中,自然地将场地范围扩大。王老师认为:“他们扩大的不仅是打球的边界,还有心灵的半径;他们缩短的不仅是空间上的距离,更是与老师、与城市学生、与这座城市的心理距离。” 王老师发现,从形成集体归属感再到每个人都找到自信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当说,是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带给每个人自信,这对于初到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尤其重要。 2.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差问题 王老师在书中提到了令人担忧的作业现象。如初一上学期,尽管老师们付出了很大努力,但班上抄袭作业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而且作业的完成质量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