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景观第八章景观设计实例分析.ppt

发布:2017-11-07约9.63千字共5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图8-24 设计宗旨 (三)设计策略(图8-25) 图8-25 设计策略 (四)创意主题(图8-26) 图8-26 设计主题 (五)概念草图(图8-27至图8-29) 图8-27 概念草图 图8-28 设计草图 图8-29 水彩鸟瞰草图 四、总体方案设计 (一)场地分析 方案设计过程中,利用GI S专业软件对用地范围内地形进行了分析(图8-30),场地地势由入场道路向航站楼方向逐渐降低,整体坡度以5%为主。 图8-30 GIS地形分析图 (1)场地GIS高程分析显示:项目用地范围内地势高差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地势高程变化较大,局部有两个人工的水塘分布,分析范围内整体高程低于机场进场路,在航站楼近侧形成自然下沉洼地,形成了丰富的机场路侧场地环境。 (2)场地GIS坡度分析显示:项目GIS分析范围内地势坡度变化较小,以小于5%的坡度为主,仅在靠近进场路部分形成凸起地势,坡度变化较大,项目设计中有必要对此处地形进行改造利用。 (3)场地GIS可视性分析显示:在以主进场路为视线基点进行分析时,基地范围内主要区域处于正常视线范围内,仅临近进场路部分区域的山体阻挡视线范围,对于航站楼立面形象的展现不利,同时对泄洪渠的泄洪不利。航站楼西向国内和国际贵宾区内现状标高为51~52米,距设计标高有10米的高差。 (二)竖向适应 景观方案在GIS地形分析的基础上,完全适应现有地形地势,并结合空港视野和场地排水层面进行了恰当的改造,从而形成逐级退台的梯田式山水景观格局,在地势最低处构建带形景观水系,形成丰富的山水机场意境。 (三)设计范围 本次设计范围为航站楼西向陆侧的二期与三期绿化景观用地(图8-31、图8-32),绿地面积(含水体)为263065平方米。 图8-31 分期建设图 图8-32 功能分区图 (四)设计理念 项目景观设计充分利用了现有地势,并将机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以城市设计的大尺度进行景观构思,在适当改造老航站楼现有环境景观的基础上,努力将长沙黄花机场打造成为湖南省门户机场的现代化航空港。整体环境景观定位为“空港绿洲”,主体景观创意为“山水洲城”,意在贯穿新老航站楼西向陆侧区域,并在空间上衔接规划中的航空城,设计效果上实现连贯而统一(图8-33)。设计文脉以适应现状地形、呼应新航站楼“千帆竞渡”主题为理念,融入了湖南“三湘四水”和长沙“山水洲城”的地域文化,营造连绵起伏、层层错台的梯田式山水景观格局,简洁大气而不失现代韵律与国际性。 图8-33 总平面图 (五)整体统一 在充分考虑航站楼总体环境空间“空港绿洲”形象塑造的要求下,方案借助城市设计与现代景观理念对现有航站楼陆侧、机场进场路周边环境和新建航站楼场地环境进行了统一设计,形成连贯延续的景观空间,以流畅的曲线构图、起伏的竖向层次、绵延的洲岛水系、舒展的空间视野构成连续统一的景观肌理。环境景观要素统一表现为自由流畅线性的水流洲岛、乔灌木组团、修剪的灌木绿篱、条石与沙地等,并强调景观要素的统一连续和有机组合(图8-34、图8-35)。 图8-34 贵宾区景观要素分析 图8-35 贵宾区植物栽植形态分析 (六)地域特色 本案景观设计注重湖南及长沙地区的地域文脉挖掘,在宏观层面着力体现湖南“三湘四水”的丘岗山水地形地貌,表现为起伏梯田、绵延水系和缓坡草地;在宏观层面着力体现长沙“山水洲城”的城市与景观格局(图8-36),表现为绿洲浮岛、带状水系、横跨立交和航空城的序列组合;在微观层面着力体现机场所在地黄花的“遍地黄花”意向,表现为“草地黄花”、“林中黄花”、“水中黄花”及“黄花·国际”理念。 图8-36 “山水洲城”的城市与景观格局图 景观设计中,我们将陆侧大面积的丘陵地势打造为气势舒展恢弘的山水景观带,结合新航站楼的整体形象设计,不仅提升了湖南机场在中国大城市主要枢纽的形象价值,也带动了周边城市自然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映衬并烘托了旧建筑与新建筑的完美结合,形成浑然一体的“空港绿洲”空关系(图8-37)。方案中延续了悠扬的曲线概念,将梯田般叠落式绿化体系结合现有的地形特点顺势展开,将水面、草地和陆地绿化植被场地有机地穿插交织在一起并融入主体航站楼建筑,形成丰富变化的立体景观层次(图8-38至图8-40)。山水洲城景观模式对机场周边气候的自然调整,对含水土壤、水体及植被的维护也起到了积极有利的作用。 图8-37 机场日景鸟瞰 图8-38 中央区鸟瞰图 图8-39 国际VIP区夜景鸟瞰图 图8-40 国内VIP区鸟瞰图 (七)国际视野 景观设计方案中以恢宏的城市设计尺度融合了空港绿洲的特质,以诗意的悠扬曲线演绎了“山水洲城”的地域景观,以本土的景观要素营造了特殊的视觉和触觉肌理(图8-41),构建了生态和谐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