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3
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动物医学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动物科学专业)
(本 科)
河北北方学院 动物生理课程组
《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动物医学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动物科学专业)
适用专业:动物生理学是动物医学类、动物生产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适用于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动物科学等专业。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健康动物正常的生命现象、生理活动及其规律,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实践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初步了解它们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意义;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基本实验技能,验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剖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党的路线方针为指导,坚持教书育人,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动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逐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祖国的宏伟蓝图而刻苦学习的决心;要注意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以及与其它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要适当反映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应用,结合生产实践,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直观性教学,要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使教学内容的深广度益于学生接受;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和更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单位学时的授课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24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板书结合起来,认真探索它们的最佳结合方式,并应将网络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力求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讲授方面除了应用好语音的抑扬顿挫外,还要采用提问式、启发式、引导式、联想式、回忆式以及课后布置作业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验课当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简化操作过程,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提高实验效果。
理论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动物生理学研究方法,正反馈、负反馈的概念,反射、反射弧概念;熟悉生理学研究对象、任务;了解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一)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动物生理学的研究目的和任务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机体功能与内环境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二)体液与内环境
三、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
(一)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二)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系统模式
教学重点:
一、动物生理学的定义及研究方法
二、内环境和稳态
三、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
教学难点:
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反应的条件,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熟悉细胞生长、增殖、凋亡与保护的概念;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一、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及物质转运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三、细胞的生长、增值、调亡与保护
四、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
教学重点: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及其机制;
二、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三、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反应的条件
教学难点: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
第三章 血液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血液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血液凝固概念及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型概念、血型分类依据;熟悉血液中抗凝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抗凝及促凝措施;了解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以及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血型的实用意义。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一、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三)血量
二、血浆
三、血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目、功能及生成与破坏
(二)白细胞的形态、数目、功能及生成与破坏
四、血液凝固
(一)血小板
(二)凝血因子
(三)凝血过程
(四)抗凝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
(五)抗凝和促凝措施
五、血型和输血原则
(一)血型和红细胞凝集
(二)红细胞血型
(三)输血的原则
教学重点:
一、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红细胞及白细胞的功能;
二、血清、血浆、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