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验2 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 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2024)上册.docx
学生实验2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2024)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学生实验2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让学生了解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掌握电解水实验的基本操作和现象观察,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本节课内容与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紧密相关,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电解水实验,学生将提高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操作技能。同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将加深对水分子组成和化学变化的理解,提升科学思维能力。此外,本节课还将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水的组成,理解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②学习并掌握电解水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能够正确记录实验现象。
2.教学难点:
①理解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不同的原因,掌握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
②通过实验现象推断出水分子的分解过程,以及如何从实验中得出水的化学式。
这两个方面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水的化学组成和电解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配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水的电解过程的动画视频,以及电解水实验现象的图片资料。
3.实验器材:准备电解水实验所需的电源、电极、电解槽、导线、酒精灯、试管等,并确保所有器材安全可用。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划分为实验操作区和观察讨论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同时便于学生交流和分享实验成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水的重要性的短片,让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提出问题:询问学生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在电解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3.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电解水可以产生氢气和氧气。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讲解水的组成:展示水分子模型,讲解水分子的化学式H2O,以及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
2.电解水实验原理:介绍电解水实验的原理,包括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以及正负极产生的气体。
3.实验演示与讲解:教师演示电解水实验,讲解实验步骤、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学生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电解水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讨论水电解过程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
2.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计算电解水实验中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巩固对电解水实验的理解。
四、课堂提问与师生互动(10分钟)
1.提问:请学生回答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分别产生了哪种气体?
2.学生回答:学生根据实验观察结果回答问题。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正确和不足之处。
4.进一步提问:电解水实验中,为什么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不同?
5.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6.教师总结:教师总结电解水实验的结论,强调水电解过程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
五、创新环节:化学与生活(5分钟)
1.提问:请学生举例说明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回答:学生举例说明,如水的净化、电池的制作等。
3.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的组成和电解水实验的重要性。
2.学生反馈: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3.教师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电解水实验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实验、讨论、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的组成和电解水实验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结合化学与生活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介绍水的沸点、冰点、密度、溶解性等物理性质,以及水的稳定性、反应性等化学性质。
(2)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详细解释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