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整合.ppt
单元高效复习第一单元思维导图·体系构建主题归纳·纵横贯通【纵向贯通】纵向贯通一: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发展演变1.形成时期——夏朝:夏朝初步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我国进入阶级社会。2.发展时期——商朝:商朝疆域扩大,奴隶制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农业、畜牧业获得初步发展,青铜器制造业成就突出,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3.繁荣时期——西周:西周建立了完整的统治体系,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政治、经济制度成熟的标志。农业、手工业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奴隶社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4.瓦解时期——春秋: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中国奴隶社会瓦解。【思维特训】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促进奴隶社会的瓦解 D.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阶层的分化为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提供了条件,故选C。纵向贯通二: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1.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商王控制着国家的实际权力。但是,内外服关系并不稳定,外服叛乱是常有的事情。2.西周的分封制:在分封制下由周王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人口和相当的治权,形成诸侯国。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在一定时期内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长期实行容易形成分裂势力。3.秦朝及以后的郡县制:秦朝推广的郡县制由中央任命地方官员,中央直接统治地方,打破了西周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形成了以地域为基础的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4.元朝的行省制度:地方机构成为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拥有政治、军事大权,但是地方机构行使权力直接受中央节制。【解析】选D。由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选D。如果A正确,后来的行省制则无需出现,故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郡县制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但无法根除,排除C。【拔高训练】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解析】选D。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的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正确。纵向贯通三: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演变1.商朝的天命思想:中国的天命是生产力落后和敬畏大自然的产物,商朝时期,天命思想盛行,商人作重大决策时都要占卜天命,巫师成为政治生活中重要的力量。2.周朝的宗法思想:周朝以宗法血缘作为分配和继承政治权利的依据,宗法思想盛行,形成了严格的贵族等级序列,中国社会从对神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战国的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富国强兵、依法治国、专制集权,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社会现实,受到各个诸侯国统治者的推崇,但是,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二世而亡,引发了人们对法家思想的反思。4.汉代的儒家思想:西汉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汉武帝尊崇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乃至东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维特训】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知 ()儒家吏治观法家吏治观贤者居位:德治强者为王:刑治从道不从君君主至上“出于公心”的荐贤制形式主义的考试制“内举不避亲”厉行回避制主信臣忠以私制私,设事防事A.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B.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C.两者奉行相似的选官标准D.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解析】选A。根据材料“贤者居位”“出于公心”“主信臣忠”可知儒家吏治强调个人的内在品性,根据材料“形式主义”“以私制私,设事防事”等信息可知法家吏治更注重外在因素,而非内在因素,两者对人性的理解不同,故A正确;儒家吏治主张用德治的方式维护统治秩序,而非维护民权,故B错误;儒家主张从道不从君,而法家主张君主至上,两者的选官标准不同,故C错误;两家的吏治主张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无法看出孰优孰劣,故D错误。【横向比较】横向比较:比较古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