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_聊斋志异_评点研究综述.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资料研究·
文章编号:1002-3712 (2009)04-0139- 13
近三十年《聊斋志异》评点研究综述
杨广敏 张学艳
(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聊斋志异》评点研究自20 世纪80 年代兴起,至今已走过
了近30 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笔者从评点文本的整
理与考辨、评点的思想价值、小说理论价值、评点家、评点史等方
面,对这30 年的成果进行爬梳整理,力求作出客观的评述,并提
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对《聊斋志异》评
点研究有所推进。
关键词:聊斋志异;小说评点;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古代的文人墨客,读书时经常在句里行间,书头文尾,加以简
要的评语或施以丹黄圈点,用以品藻诗文,抒发体会,人们把这种
形式称作“评点”或“评注”,是中国特有的文学批评形式之一。由
于其表现形式零碎、不成系统、故一直以来被遗忘在历史尘埃里。
直至20 世纪80 年代,随着思想的解放和认识的逐步深入,随着
对“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的深入讨论,人们才
将关注目光投射到评点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上来。《聊
斋志异》评点研究就是随着这股思潮涌现出的新的学术课题。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代表作,被认为是中国古
收稿日期:2009-08-12
作者简介:杨广敏(1962-),男,山东郓城人,集美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张学艳(1985-),女,安徽阜阳人,集美大学文学院07 级古代文学研究生。
139
代文言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它诞生于小说评点盛行的清朝,还未
禛
脱稿时,已经引起了一些文人的关注。当时的文坛名流王士 不
仅按目索阅,还欣然加墨。此风一开,引起了更多人对这部作品的
关注。 自王渔洋至清末民初的狄平子,我们所知道的评点家就有
十六、七家之多。他们或关注作品的思想内涵,或试图挖掘作品的
美学规律,抑或是联系社会现实大加评论,其思想价值和文学理
论价值、文化价值等均不可忽视。自上世纪80 年代至今,《聊斋志
异》评点研究经历了从冷落到日趋升温的发展历程。据初步统计,
中国大陆自1980 年至2008 年公开发表的《聊斋志异》评点的专
题论文50 余篇(其中包括6 篇的硕士毕业论文),尚无专著出现。
关于“评点”的界定,学术界有很多说法。通行的是:将与作品连为
一体的批评称之为“评点”,其形式包括序跋、读法、眉批、旁批、夹
批、总批和圈点[1](P6)。可以看出,与文本紧密结合的批评是评点
的主体,鉴于此,对于只以单篇形式独立存在、没有批语与之相呼
应的序跋为对象的研究文章,本文暂不收录。本文从评点文本的
整理与考辨、评点的思想价值、评点小说理论价值、评点家、评点
史、评点形式等方面,对近30 年的《聊斋志异》评点的研究现状进
行爬梳整理,力求作出客观的评述,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对《聊斋志异》评点研究有所推进。
一、评点文本的整理与考辨
在古代,小说地位无法与正统的诗文相比,因而依附于它的
“小说评点”,其处境可想而知。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大量小说
评点者的真实姓名湮没无闻,能够刊刻随原著一起传播的评点本
毕竟有限。未被发现的评点本尚且不论,就是被公认为《聊斋志异》
评点大家的冯镇峦和但明伦等评点本的相关资料也十分有限。因
此,对评点本的搜集、整理、考辨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陆续有学者投入到这项工作。如刘世德[2 ](P1-12)、汪
庆元[3 ](P75-92);[4 ](P78-87)等人将王岂孙、方舒岩二家的批语公诸于
140
世,有益于学界,自不待言。虽然王渔洋在《聊斋志异》的传播及
评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小说原著版本的复杂性及传抄过
程中的偏差,导致王渔洋评点也出现异文。如万隆[5](P85-93)认为王
渔洋批语为32 条,而王清平[6](P111-115)则坚持是36 条。后者立论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