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按笔记总结完全版.doc

发布:2017-05-08约5.07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1序言 1波数:指单位长度内在波的传播方向上波长的数目,1/λ 2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λυ≈3*108m/s 3光子能量E=hυ,光子动能P=h/λ 4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由n(主量子数)、l(角量子数)、n1(磁量子数)、s(自旋量子数)、ms(自旋磁量子数) n相同则处于同一电子层:K、L、M、N、O、P、Q;决定电子运动状态的主要能量:E=-Z2R/N2(Z为原子序数,R里德伯常数=2.2*10-18J或13.6eV);n升高,离核越远,E升高 l取值:0-n-1的正整数:l=0,1,2,3。。。。。。。电子亚层;s、p、d、f原子轨道形状 5 n: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n越大距离越远,电子主能级,n↑----E↑,即能级越高; l:电子轨道运动角动量大小,反映,原子轨道形状,亚能级,同一主能级对应n个亚能级,l越大,亚能级越高。 m:轨道角动量在外磁场方向分量的大小,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亚能级分裂,即当有外磁场存在时,同一亚能级对应于m的取值分裂,为2l+1个间隔更小的能级,即±n 6 n、l、m:共同表征了电子轨道的运动;S、Ms:表征电子自旋运动;S:自旋运动角动量的大小,S=0/5,Ms取±0.5表明电子自旋只有两个方向:正自旋和反自旋 7 能级跃迁:能量最高原理、包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核外电子处于能量最低的基态----------(能量激发、跃迁(能于激发后高能级与激发前低能级的能量之差))--------激发态(高能态)不稳定态-------(发生跃迁)-------电磁辐射、热能。 8 倒易点阵:满足a(平均号)*j×a(平均号)*i=k(k为常数)(i=j时)或0(i≠j时) a(平均号)*i= 【a(平均号)2×a(平均号)3】/[a(平均号)1×[a(平均号)2×a(平均号)3]] =a(平均号)2×a(平均号)3/V;推导出a(平均号)1=a(平均号)*2×a(平均号)*3/V* 倒易矢量:H× a(平均号)*1+ K×a(平均号)*2﹢L×a(平均号)*3=γ(平均号)* HKL;γ(平均号)* HKL=1/dHLK(方向与原点阵中的HKL面垂直) 晶面间距:dHKL=1/√(H/a)2+(K/b)2+(L/c)2; 晶面夹角:cosΦ=(H1H2+K1K2+L1L2)/【√(H21+K21+L21)×√(H22+K22+L22)】 9辐射的吸收:实质:辐射使物质粒子发生由低能级向高能级的能级跃迁 ΔΕ=Ε2-Ε1=hυ 10辐射的发射:实质:粒子吸收能量后,被激发至高能态,瞬间返回基态或低能态,多余的能量从电磁辐射形成释放出来。 υ=ΔΕ/h=(Ε2-Ε1)/h 11粒子的激发:(1)非电磁辐射激发 (2)电磁辐射激发:a一次光子(激发源的辐射光子)b二次光子(荧光、磷光)(荧光延误时间短10-8→10-4,磷光延误时间长10-4→10);物质受激后辐射跃迁发射的光子 12散射 晶体中的电子散射:(1)相干散射:与原子内来缚紧的电子发生弹性碰撞,只有方向的改变,没有能量的改变,电子受迫震动,产生新的电磁波源,其与入射线具有确定的在相关系,电子散射波间有可能产生相互干涉。(2)非相干散射:IeI0e4sin2Φ/(m2C4R2) 13退激发过程:发射特征X射线;发射俄歇电子 14电子-----(电场加强和撞击)-----靶树-------(1)连续X射线:撞击-----(很大的负加速度)-----急剧变化的电磁场(2)特征X射线:能量足够的电子撞击----靶树内层原子产生空位(外层电子跃迁)-------特征x射线【电子-----常用Cu[√(1/x)=c﹙z-σ﹚];99%→热能;1%→X射线】【越接近与电子束垂直的方向,强度越大,通常与靶面6o的方向接收;连续X射线中存在λ最小值】 14-2 【 e-的能量全部转变为光子的能量,eV=hυ=hc/λ0→λ0=hc/eV(最小波长与V有关加速V为管电压)】→单个光子能量最大,数目小→能量和最大出现在1.5λ0附近【η=KZV】 15 衍射的本质:晶体中各原子相干衍射波叠加(合成)的结果 15-2 布拉格方程的导出:获得晶体衍射图样应满足衍射条件δ=nλ:实质:产生反应射线是各原子面在反射方向上相干散射线,而轴接收记录的样品反射线是各原子面反射方向上散射线干涉一致加强的结果。 15-3 δ=nλ→δ=2dsinθ→2dsinθ=nλ→2dHKLsinθ/n=λ;引入干涉指数,有2dHKLsinθ=λ 15-4 衍射矢量方程S(平均符)---S0(平均符);▏S(平均符)---S0(平均符)▕=2sinθ,2sinθ=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