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实录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实录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子路见孔子于商太宰》一文,选自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七单元。主要涉及孔子与子路、太宰之间的对话,探讨君子的人格修养和治国理念。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学过的先秦诸子思想相关,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同时,通过分析孔子与子路、太宰的对话,学生可以学习到古代文人的交际艺术和治国理念,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分析先秦诸子文献,提升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增强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分析,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4.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子路见孔子于商太宰》一文中孔子与子路、太宰的对话,特别是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和治国理念的阐述。
-通过分析孔子的言论,重点讲解“仁、义、礼”等儒家核心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观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举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孔子关于“君子不器”的观点,探讨其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角色的启示。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阅读理解和古代思想的解读。
-学生在理解古代文言文方面可能存在的难点,如词汇理解、句子结构分析、文化背景知识等。
-举例:在解读孔子关于“仁”的概念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抽象性和历史背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和语境来理解这一概念。
-难点还包括如何将古代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让学生理解其现实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古代文化背景资料库、文言文翻译工具。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电子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古代儒家经典电子版、孔子及先秦诸子思想相关的视频资料、在线互动学习平台。
-教学手段: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案例分析。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教师展示孔子画像和《论语》封面,简要介绍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孔子有哪些了解?他有哪些著名的言论或思想?”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儒家思想,如仁、义、礼等,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第一条:教师朗读《子路见孔子于商太宰》一文,学生跟读,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第二条:分析文中的关键句子,如“君子不器”、“仁者爱人”等,解释其含义和背景。
-第三条:讨论孔子与子路、太宰的对话,分析孔子的人格修养和治国理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古代思想应用于现代社会。
3.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第一条:学生分组,每组选取文中的一个观点或事例,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对话场景。
-第二条: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简短的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条:教师展示与孔子思想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第一方面:讨论孔子关于“仁”的观点,举例回答:“如何理解孔子的‘仁者爱人’?”
-第二方面:分析孔子与子路、太宰的对话,举例回答:“孔子在对话中是如何体现君子人格的?”
-第三方面:探讨孔子的治国理念,举例回答:“孔子提出的‘礼’在现代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孔子及其思想,认识到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将儒家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布置作业:“阅读《论语》中的一篇章节,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思考。
整个教学流程用时不超过45分钟,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参与,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论语》中与“仁、义、礼”相关章节的深入学习,如《里仁》、《公冶长》等,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