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心电图快速学习》课件 .ppt

发布:2025-04-07约2.24万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室性心动过速单形性室速QRS波群形态一致,起源于单一病灶。心率通常在100-250次/分之间,心律规则或略有不规则。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等,血流动力学状态相对稳定。多形性室速QRS波群形态多变,可能起源于多个心室病灶。心律常不规则,预后较单形性室速差。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尖端扭转型室速特殊类型的多形性室速,QRS波群呈特征性的扭转改变。常见于QT间期延长综合征、低钾血症、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等。易转变为室颤,危险性高。室性心动过速(VT)定义为连续3次或以上的室性心搏,心率≥100次/分。可分为短阵性室速(持续30秒且无血流动力学损害)和持续性室速(≥30秒或引起血流动力学损害)。室速是危险的心律失常,可引起血压下降、晕厥,甚至死亡,是室颤和猝死的重要前兆。心室颤动1心电图特征极度不规则的快速波形,无法辨认QRS-T波2临床表现意识丧失、无脉搏、呼吸停止、瞳孔散大3紧急处理立即胸外按压,早期电除颤,高级生命支持4后续管理明确病因,评估心功能,考虑植入除颤器心室颤动是最危险的心律失常,特征为心室肌发生完全无序、无效的快速收缩,导致心排血量骤降至零。心电图表现为完全不规则的波形,振幅和形态变异大,无法辨认常规的P-QRS-T波。未经及时处理的心室颤动将在数分钟内导致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死亡。心室颤动的常见病因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急救处理首选电除颤(双相波150-200J或单相波360J),同时开展高级生命支持。对于原发性心室颤动幸存者,通常建议植入自动体内除颤器(ICD)预防猝死。房室传导阻滞:概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激动完全不能传导至心室,心房与心室完全分离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部分心房激动不能传导至心室,分MobitzI型(文氏现象)和MobitzII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激动均能传导至心室,但传导时间延长(PR间期0.20秒)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发出的电冲动在传导至心室过程中受阻,导致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电活动关系异常。根据阻滞程度分为三度,临床意义和处理原则各不相同。房室传导阻滞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原发性传导系统退行性改变、冠心病、心肌炎、药物作用(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电解质紊乱等。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治疗取决于阻滞程度、症状严重程度和病因。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需根据类型评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常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所有类型的阻滞都应评估可逆因素,如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征PR间期延长(0.20秒或5小格),但固定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群(1:1传导)P波和QRS波群形态正常常见病因正常变异(特别是运动员)增龄性传导系统变化药物影响(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心肌缺血、心肌炎、风湿热临床意义通常无症状,预后良好少数可进展为高度阻滞极少数可能导致起搏点后移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最轻度的房室传导阻滞,电生理学上多表现为房室结内传导延迟。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常规体检或其他原因行心电图检查时偶然发现。传导延迟多发生在房室结部位,冠状窦部位的传导在老年人中常见,呈现前额面心电轴左偏。处理原则:无症状者一般不需特殊处理;注意潜在可逆因素(如药物、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调整相关药物;定期随访心电图,观察是否进展为更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若合并症状性心动过缓,可考虑使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必要时植入起搏器。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特征MobitzI型(文氏现象)MobitzII型发生部位房室结希氏束以下PR间期变化逐渐延长至P波不传导恒定,突然出现P波不传导QRS波群通常正常常合并宽大畸形进展风险较低高,易进展为三度阻滞临床意义通常预后良好常提示严重传导系统疾病治疗建议多数无需特殊处理常需永久起搏器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部分心房激动不能传导至心室。MobitzI型又称文氏现象,特点是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出现一次P波不传导,随后又从较短的PR间期重新开始。MobitzII型特点是PR间期恒定,但突然出现P波不传导,传导比例可以是2:1、3:1或更复杂的比例。临床处理需根据类型、症状和病因而定。MobitzI型多表现为功能性改变,预后较好,可观察或调整可能的诱因;MobitzII型多为器质性病变,进展风险高,对症状性患者通常建议植入永久起搏器。两型阻滞均可在急性期出现症状性心动过缓,需给予阿托品和临时起搏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