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竿原理——贫困乡村公共服务自主提供的动态协调机制.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滑竿原理”:贫困乡村公共服务自主提供的动态协调机制
靳 永 翥
摘要:在国家财政和资源禀赋制约的状况下以及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国家不可能包办所有
的农村公共服务,因此,农民需要通过机制创新,组织起来进行自救。但如何进行自救,一直是摆在目
前理论界和农村公共服务提供实践中的难题。基于对梵净山风景区抬滑竿服务团队活动组织过程的跟踪
观察和详尽描述,本研究提出一种关于民间自愿合作主义的理论假:“滑竿原理”。在对奥斯特罗姆的“公
共池塘资源理论”相关组织原则与内部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滑竿原理”应用于贫困乡村自然性社
区集体物品协作生产中,亦存在一系列与达成特定目标绩效呈正相关的组织要素和必须的组织原则。
关键词:“滑竿原理”;协作生产;民间自愿合作主义;组织原则
一、理论综述与问题提出
自国家提出服务型政府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设想以来,国内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或
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研究纷至沓来不乏力作。如以林毅夫为代表的“内需拉动”理论指出,
国家通过短期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拉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增加农民就业和
收入,同时拉动内需(如现今的家电汽车下乡国家补贴政策);但长期来看,大力发展劳动
密集型产业,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才能根本解决农民问题。温铁军则在其著作
中提出一个关于研究农村制度问题的前提性假设:中国的问题是“一个资源禀赋较差的、
发展中的农民国家,通过内向型自我积累追求被西方主导的工业化的发展问题”,在这个
前提下讨论中国的“三农”问题,除了按照宪法原则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
需要借鉴和扬弃的理论主要是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这种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制度创新
需要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才能有效应对市场和国家。[1]潘维和贺雪峰等则提出,从根本上
讲,中国农民贫穷有五大原因:(农业的凋敝是因为)制造的产品已取代养殖和种植的产品,
成为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农村人口过多;社区组织合作非常艰难;市场机制摧毁不肯合
作的小农;衰落的农村导致农民精神的萎靡。他们认为,有些学者提出的“农村基础设施
属于公共范畴,理应由国家来投入”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通往 300 万个自然村或 50 万
个行政村的道路犹如毛细血管,比国家交通的大动脉还长得多,更不用说连年持续的养路
费了,加之广大山地农村居住分散和因民工潮导致的许多“空心化”村庄,使得修村庄道
路极不经济也缺乏如此强大的财政支持;“新农村”的建设者只能是农民自己,但一盘散
沙的农民却很难自我组织起来自救,因此,基层党政组织要发动组织农民“自助”自救,
倡导新农村文化的复归,普及农村科技知识,改善农民福利,将农村作为社会矛盾的缓冲
器和人力资源的“蓄水池”。[2]徐小青等在对当前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
构建 WTO 框架下的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思考。[3]石磊、郑新立等人则提出,应该
借鉴韩国新村运动,一是加强农村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二是增加直接面
向村庄的公益类项目建设如村庄整治规划、供水设施等,三是创造一些农户自主参与、农
民直接受益的项目,最终落脚点是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4]李秉龙等从财政扶贫资金
与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纯收入增加呈强正相关关系的理论假设出发,通过定量分析方
法找出贫困地区各类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受基层财政赤字影响的差异,测量在基层财政支出
安排中各主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所承担的财政赤字风险的大小,揭示中国贫困地区县乡财
[5]
政不平衡状态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和规模的影响。 包括更多期刊杂志相关文章的观
点亦各陈其辞,有的在国内引起了一定反响,其中以贺雪峰等为代表的乡村治理学派的观
点最具代表性。
整体而言,在这些恢宏理论文章的背后都存在着共同的后续深入研究的需要:一个就
1060
是视野尚需下潜,譬如可从一个更微观具体的角度比如一个社区去观察中国农村公共服务
提供的现实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法;另一个就是研究方法的日渐式微,多数期刊文章偏重规
范分析而轻视实证分析的地位,从政治学视角讨论“三农”表面性问题的远远多于从其他
学科视角论述其深层次具体问题的论文;第三就是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在没有考察具体
场域的前提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