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之我见.doc

发布:2018-03-08约1.75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析“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姬晓燕 摘 要:“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游戏为主导的地位被学习所取代,幼儿教育中的识字、算数等教学的比重过大,课堂讲授结合作业练习的教学方式取代了生动活泼的游戏化教学。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化 去小学化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关方面通过对幼儿在小学阶段发展潜力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幼儿教育必须“去小学化”。 一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内涵分析 要想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问题做出科学、客观的评论,对这一问题内涵的正确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以下两种模式。一种是从理论的层面出发,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入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另一种是从实践层面出发,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课程内容上的小学化。另外一方面是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及幼儿教育形式的小学化。 笔者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在幼儿园在违背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情形下,过早的教授幼儿读、写、算等应试知识的一种错误教育方式。 二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成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压力下移 随着国家的繁荣强盛,人们在充足的物质生活中,也经受着巨大的生存挑战。深受竞争考验的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在不顾及孩子身心发展水平的前提下,让孩子学习各种乐器,外语等知识。很显然,成人是把社会上的竞争压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二)幼儿教师的传统教育观 作为一名准幼儿教师,笔者有一个疑问。评价一个好的幼儿教师,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在现实的观察中,笔者发现,评价者都比较看重这名教师的各项技能以及课堂的组织能力。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下,幼教界提倡“以儿童为中心” 创新教育观,尊重儿童。但是,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不合理的师幼比、教师评价标准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导致了教师的“小学化”的教学风格。 (三)幼儿教育市场混乱,功利性强 有些私立幼儿园为了赢取生源,就在幼儿园采取能够让家长迅速的看到成果的“小学化”的课程内容。公立幼儿园,则更加注重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以及潜能的开发,弊端是收效慢。同时,公立幼儿园也在陷入了一种尴尬的禁地,有的公立幼儿园抵制不了舆论以及家长的呼声,也在悄悄的进行“小学化”的课程。 三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给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 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科学实验证明,对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只能事倍功半。如果幼儿教育采用教授加作业结合的方式,机械背诵和习惯化的思维就将严重的阻断孩子本来应该被博发的智慧和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同时,不利于发展儿童的身体健康。在幼儿期,没有什么是比健康更加重要的了。 (二)不利于儿童个性的形成 儿童的个性特征遭到了成人们漠视。在幼儿园教师们喜欢的是听话的孩子,而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往往是很有想象力的。在教师的整齐划一之下,苹果就应该是圆的,太阳就应该是红色或黄色的。对“老师,为什么......”或是“老师,我不想......”等问题或回答,教师采取的回应态度也比较冷淡,长此以往,孩子的问问题的欲望也就随之熄灭了。 (三)抗挫折的能力差 假如我们采用了“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那么待幼儿真正的进入到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就可能会出现以下的问题。一方面,幼儿由于已经习得了这方面的前经验,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另一方面,幼儿在幼儿园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以及自我服务的能力。研究发现,这些过早的接受过小学化教育的儿童会在后续的学习中往往显得缺乏后劲。同时,幼儿周边的人群对他评价落差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挫败感,致使幼儿无从调试。 四“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策略分析 (一)转变家长观念,扶正社会舆论 转变家长观念,逆转社会舆论是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关键。笔者建议家长们不要只看到“小学化”带给孩子们一时的聪明与知识,要考虑幼儿的自身规律。美国心理学家丽莲·凯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