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内古诗文解析:《老子》四章(学生版) .pdf

发布:2024-07-10约2.53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老子》四章

J、作家作品

老子,姓—名字—,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

有争议。中国古代—、—、—家和—,二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

称“—”O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O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

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

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二、文体知识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言》、

《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

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

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

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o“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

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

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

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三、老子思想

思想具体主张

“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本性是自然无

道本思想

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

对立: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

依存的。

统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

辩证思想

你。

转变: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

强则灭O

量(质)变:事物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

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

美学思想

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O

政治思想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大理,否定有神论。

四、文本分析

原文:三十辐共一戮,宜其壬,.有年乙用。壤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尸瞻以为

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以为利,.无■以为用。

释义:

原文:全着不毛,蹬着不行,自奶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目伐者无功,自矜者不茸。其在

道也,曰余食赘彳了,物或若匕,故有道者不处。

释义: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卷其所

者久,舛而不匚着春。

释义:

原文:共宰易括,其木无易谡,其脆易冷,其微易敢。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

木,生于膏木;九层之台,起于罩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

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

嵌不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厚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释义:

五、理解性默写

1.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在《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

2.《老子四章》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

3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

4.《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候失败了,即”,如果能

做到“,就不会失败。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畦步,无以

至千里,《老子》中说“”。

6.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

7.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