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因.ppt

发布:2017-02-19约2.71千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因 1、理论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要求改革 2、实践上,“苏联模式”的弊病暴露出来。 苏联经济的逐渐倒退 二、 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1、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进程 20世纪50年代初到苏东剧变前改革的三个阶段: 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 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试验 苏联1957年赫鲁晓夫的体制改革 20世纪60年代: 苏联的“柯西金改革” 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末到苏东剧变: 戈尔巴乔夫改革 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革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实验 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体制改革 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革 苏联的柯西金改革 1965年柯西金的“新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指令性计划的同时,扩大企 业自主权,把集中的计划同利用商品货 币关系结合起来。改革既打乱了计划经 济所要求的利益统一和严整秩序,又不 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以重新集中为归 结。只搞经济体制改革,未搞实质性的 政治体制改革。 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革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末到苏东剧变前的社会主义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985年改革的基本思路: (1)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使苏联到20世纪末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超过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接近美国的水平。 (2)改革计划管理体制。扩大企业独立自主性的范围,使企业转向完全的经济核算。在农村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推行家庭承包制和集体承包制。 20世纪70年代末到苏东剧变前的社会主义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改革失效的原因: (1)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没有根本性的理论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没有建立起来。 (2)所有制形式没有根本的触动,所有制形式的单一化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间的矛盾未能获得解决。 20世纪70年代末到苏东剧变前的社会主义改革 苏东各国政治改革 80年代后期苏东各国的改革重点转向了政治体制改革,对改革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改革理论,并由此形成了苏联东欧改革的新的目标模式。 从1990年起,苏联开始在政治上推行“多党制”、“三权分立”和“议会民主”;在经济上推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并在此基础上向市场经济过渡。 改革失败,东欧各国剧变,苏联解体。 2、苏联东欧剧变及其原因 剧变共同点:将国名中的 “人民” “社会主义”字样去掉,实行西方资本主义的多党议会民主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 苏 联 解 体 苏 联 解 体 南 斯 拉 夫 解 体 东 欧 演 变 东 欧 演 变 东 欧 演 变 东 欧 演 变 东 欧 演 变 东 欧 演 变 苏联东欧剧变原因 剧变内容: 集团政治的解体 共产党领导地位的丧失 社会主义不再被作为国家的发展前途 根本在内部,即社会主义没有搞好。在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方面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错误。 政权建设:受历史上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影响,党的领导制度不健全,民主化、法制化建设十分薄弱。长期以党代政、过度中央集权形成的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干部任命制,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力受到极大损害。 经济建设:强调单一的公有制、单一的中央计划控制,强调发展重工业,反对和忽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外因:西方实施“和平演变” 经济上,给反对派提供援助,促进苏东社会主义所谓“自由市场和自由政治”的方向发展。 政治上,竭力支持苏东国家进行政治改革,按照资本主义模式塑造苏东国家。 文化上,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向苏东国家传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三、中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探索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调整发展战略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全面展开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改革中的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1987年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1997年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2002年 任期制 党和国家 领导制度 终身制 * 改 革 生 产 力 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不断发展 苏联模式 经济高度 集中、国家 统一计划化 权力高度 集中个人 崇拜严重 “苏联模式”不再适应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 国家 马克思主义与 具体实践割裂 不 同 阶 段 GDP 增 长 比 较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人,坚持将马列主义原理和本国实际相结合,制定了社会主义自治路线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取得了卓越的成效。1980年逝世。   苏联干预 改革中途夭折 捷共中央出台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