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3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1)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时分层作业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
第1章第13课时有理数的乘法(1)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时分层作业教学设计(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七年级上册数学的第1章第13课时:有理数的乘法(1)。具体内容包括:
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有理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3.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1.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如整数、分数等,为本节课的有理数乘法提供了基础。
2.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减法、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有助于理解有理数乘法的运算规则。
本节课的内容与课本紧密相关,符合教学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数学思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并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逻辑推理:通过探究有理数乘法的定义和性质,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理解有理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数学建模: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有理数知识,构建有理数乘法运算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3.数学运算:通过练习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4.直观想象:通过借助图形和实际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有理数乘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掌握有理数乘法运算方法的同时,提高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和直观想象等方面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相关知识:在开始学习有理数的乘法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以下知识点:
-有理数的概念,包括整数和分数的分类。
-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数轴的基本知识,能够标示和理解数轴上的点。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在于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能力,而部分学生可能还需要在直观想象和数学建模方面进行提升。
-学生的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可能偏好视觉学习,有的可能更倾向于动手操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有理数乘法的抽象概念可能对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学生可能对有理数乘法运算的规则难以掌握,特别是在处理复杂情况时。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实际运算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运算错误和逻辑混乱的问题。
-对于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可能是一个挑战。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白板、计算器、数学练习本、教科书。
2.课程平台:学校提供的教学管理系统,用于上传教学资料和布置作业。
3.信息化资源:教学PPT、动画演示、数学题库、在线教学视频。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实例分析、练习讲解。
5.辅助材料:数学模型、实物道具、colorcards、贴纸等用于增强学生直观想象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有理数乘法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有理数的乘法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时计算总价,让学生初步感受有理数乘法的实际应用。
简短介绍有理数乘法的定义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有理数乘法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有理数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过程:
讲解有理数乘法的定义,包括整数乘法和分数乘法的规则。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理数乘法的实际应用。
3.有理数乘法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有理数乘法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有理数乘法案例进行分析,如计算购物总价、解决实际问题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有理数乘法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有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有理数乘法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运算规则、注意事项以及可能的应用场景。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有理数乘法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运算规则、注意事项及应用场景。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