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目标设定与达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幼儿园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 王日葵 英国牛津国际文化教育集团教研培训部 主 题 一 主题:小花园(小班) 名称:美丽的小花园 目标:(1)运用对花的已有经验,感知交替排列的变化规律,并续排。 (2)在游戏情景中体验帮助别人以及成功的快乐。 关于目标表述 一、侧重过程的目标表述 A老师这样思考:这个故事最大的价值在于情感:妈妈与孩子的爱,但在表达时要帮助幼儿理解它们变来变去的过程,而“妈妈爱孩子”的情感应该是小班幼儿最合适激发和表达。因此,这位老师就在小班进行了这个活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位老师的思考,是的,小班确实是适合做情感,他们容易被激发,也容易表达流露,这位老师的立意也准确,进行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感受和体验母子之爱。可问题是这样的目标定位要借助何种手段、途径来达到,她却考虑失度了。小班孩子完全不能理解、思考小兔为何要变来变去,他们只是感到好玩、茫然,而妈妈跟着出现的变化也没有他们可以理解的必然性,因此整个活动老师美好的意愿和辛苦的PPT制作都没有发挥作用,因为这个内容、这个目标不适合小班幼儿。 我们先来看案例A,粗看之下,没问题!活动有形式(在为妈妈选糖果的过程中)、有重点内容(尝试按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进行二维分类),而且设计者也注意运用了“尝试”这样的词希望给孩子们的发展留有空间,但是细细推敲,还是可以发现设计者的定位少了一层,紧了一些:难道只能根据“颜色、形状、大小进行二维分类”分类吗,不能有别的线索和尝试吗?进行分类的目的又在于什么,有没有更高、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意义呢?因为老师在设计时可能没有考虑到这些,所以层现在我们面前的教育现场就是:孩子们照着老师的示范和提供的材料一成不变的进行着分类,整个活动没有快乐的情绪、积极的态度和老师希望出现的变数。对于这种局面的出现,老师感到茫然,然而我想,对于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现场的互动与把握已不成问题,而设计时的不到位和考虑欠周才是活动失败的直接原因。很多老师在设计时往往只做一个粗略的设想,然后想当然的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会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想对这些老师说,如果孩子真的能“自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话,那还要我们老师做什么呢?所以在这里我们真的不能过分的“信任”和“依赖”孩子,我们真的必须在这高度浓缩的目标里,将自己的思考、理解弄清楚,然后才可能出现孩子们的自由展现和积极创造。 案例B是我们看课的老师们观摩了案例A的实施后心有不甘,然后集体打磨出来的。在这个目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种表述形式的自然融合及设计者想要达到的意图。在这里,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分类这件事形象化的比喻成分家,并考虑到孩子个体间的差异,可以分成2个或3个家,同时老师想借助的方法和手段也更具体了:是“运用各种感官”发现“棉花糖和水果糖的不同特征”,而所有这些也只是过程,最终指向的是更高、更远的多重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这个目标中涵盖的内容是很丰富饱满的,经过了这样的思考和设计,其实施效果果然完全不同,这个教案后经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孩子实践后,虽然仍有不同问题存在,但它解决了一些根本的、实质的问题。 在目标的表述中,老师要学会既有长远的发展定位又有现实的具体操作,既考虑结果又注重过程,将目标的三种表述形式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才能真正体现其达成的价值。 《逃家小兔》是一个国外著名的童话故事。寓意深刻:讲的是关于母爱这个永恒的、无国界的话题。虽然它是借助“小兔”和“兔妈妈”这两个全世界儿童都熟悉并乐于亲近的角色来讲述故事,但是它却采用了让小兔一次次的逃家并变身别物以逃开妈妈、而让兔妈妈一次次的跟着转变并不断找到小兔这样的情节设置,这不符合中国孩子的生活经验,会让他们感到别扭和无法理解。但是,二期课改让老师们获得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思考余地,老师们隐约感到这样感人的作品所含的文学和情感价值。于是很多老师大胆的进行了尝试: 然而这个不算成功活动却给观摩的老师带来了启迪:小班幼儿不能理解,那么什么年龄断的孩子才能理解,才合适进行这样的活动呢?这么有价值的活动素材就此放弃吗?这位思考着的老师我们暂且称她为B老师。B老师正带着中班,她和她的教研组老师们共同进行了探讨: 找准了目标定位后,这位老师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令人回味的教学体验,这种教学过程的美妙不仅让执教老师提高了自信、提升了素养,更让更多的老师们懂得去分析教材、分析孩子,把握孩子的年龄特征的重要。另外,我们还看到过C老师在大班进行过这个活动,这位老师完全将重点放在游戏上:孩子变什么,妈妈变什么,变得越多老师越开心,似乎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实际上孩子们已开始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小兔与妈妈之间的变化完全没有根据及逻辑性,我想虽然这位老师敢于大胆改变教材,选择自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