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4届历史专题复习非选择题常见设问与规范作答.ppt

发布:2018-05-09约7.66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三二轮复习专项训练 非选择题常见设问与 答题规范(开放探究型设问的解答)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高考设问展示 (2010山东27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2009山东27第四问)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2010年山东卷27)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009山东27第三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诸书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2012山东28第四问)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012山东29第一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2012,广东 39)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代表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8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对“科学”一词的翻译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我们缺什么 1.解答历史问题的审题能力较差。 2.解答历史问题行文组织能力较差。 3.对基本历史史实识记不准确,造成阅读障碍。 4.解读历史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能力较差。 5.史论结合解答问题的能力较差。 1.读题要规范 2.审题要规范 3.答题思路要规范 4.写答案卷面要规范 例题一 人类的文明从其发生之时起,就是多元的;多元之间的接触、碰撞和相互吸收是个极其漫长、复杂的过程,是各种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西方都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然而西欧的这种不发达较之中国的发达反而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说明“古代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6分) 材料二“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何)必强分夷夏。”“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统属之道也。” ——郑观应(1842─1921)《易言·公法》 (2)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当时西方文明发展的主要表现。(7分) 材料三 各个领域的许多研究者都能运用这种方法,即通过观察一种现象所产生的其他现象来认识主要的现象,但这决不表明他们都采用了相同的方法。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 (3)用材料三中的方法分析材料二的现象在中国19世纪末所产生的其他历史现象,并指出这些历史现象体现出来的共同特点。(6分)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高度发展形成超稳定的政治结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的高度发达形成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思想: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抑制人们的思想和创新。(6分) (2)变化:由鄙视外夷的传统观念到主张建立全球意识(平等意识),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2分)表现: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主要体现在:经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的形成;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思想:启蒙思想的发展;科技:近代自然科技兴起。社会生活:日趋文明化,近代化(5分) (3)其他现象: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提出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分)特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分) 开放探究型设问 题型特点:开放探究型试题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流行起来的一种材料型问答题,是高考逐渐加大考查力度的重要题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