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3 非选择题高频设问 (1)原因背景类设问2024年中考历史教学设计(深圳专用版).docx
模块3非选择题高频设问(1)原因背景类设问2024年中考历史教学设计(深圳专用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模块3非选择题高频设问(1)原因背景类设问2024年中考历史教学设计(深圳专用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2024年中考历史模块3非选择题高频设问(1)原因背景类设问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深圳专用版)
3.授课时间:2024年中考前一个月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其能够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
2.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训练其从历史文献、实物、图表等多种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3.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引导其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进行深入分析。
4.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使其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包括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学生对历史学习具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在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时,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但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学生偏好独立思考,有的则喜欢小组讨论。
3.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历史事件背景的深入理解不足,对史料分析能力的缺乏,以及在解答非选择题时,组织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不足。此外,由于中考的复习压力,学生可能会感到时间紧张,难以平衡复习与新课学习。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2024年深圳专用版中考历史复习指南》。
2.辅助材料:准备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历史背景图片、事件时间线图表以及历史纪录片片段等电子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3.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每组配备白板和便签,方便学生记录和展示讨论成果。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详细内容:以一个历史事件的时间线为导入,如“甲午战争”,通过提问:“甲午战争发生在哪个时期?它的背景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原因背景的兴趣,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详细内容:
-讲解原因背景类设问的解题思路,强调首先要明确问题考查的历史时期和事件,然后根据事件的时间线索,分析可能的原因背景。
-举例分析近年来中考真题中原因背景类设问的题目,如“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强调在解答原因背景类问题时,要注意史料的准确性和逻辑性,避免主观臆断。
3.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详细内容: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的原因背景。
-每组学生需要在白板上列出至少三个原因,并简要解释。
-学生展示分析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详细内容举例回答:
-第一方面:分析“五四运动”的原因背景,学生可能回答:社会背景(封建帝制的残余、民族危机加深)、经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二方面:探讨“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背景,学生可能回答:政治原因(英国殖民统治)、经济原因(北美经济的发展)、思想原因(启蒙思想的影响)。
-第三方面:讨论“法国大革命”的原因背景,学生可能回答:政治原因(绝对君主制的腐败)、经济原因(财政危机)、社会原因(第三等级的觉醒)。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详细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原因背景类设问的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总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提醒学生课后要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为中考做好充分准备。
知识点梳理
1.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分析
-掌握分析历史事件原因背景的基本方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能够区分历史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以及根本原因。
-理解历史事件原因背景的复杂性,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2.历史时期的政治特征
-了解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郡县制、科举制等。
-掌握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如君主立宪、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分析不同政治制度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3.历史时期的经济特征
-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如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商业政策等。
-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制度的变迁,如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
-分析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