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学生数学过重课业负担有效途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减轻学生数学过重课业负担有效途径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设置问题情境,使教的过程变成学生的发现、研究、探寻的过程。减轻学生数学过重课业负担。
一、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
自主探究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如图:A B C D
如果AB=CD,那么AC=BD吗?
如果AC=BD,那么AB=CD吗?由学生回答。
答:①AC=BD
∵AB=CD
∴AB+BC=CD+BC
即AC=BD
②AB=CD
∵AC=BD
∴ AC-BC=BD-BC
即AB=CD
问题:结合上题研究,解答下述问题。
如图,如果∠AOB=∠COD, 那么∠AOC=∠BOD吗?
如果∠AOC=∠BOD,那么∠AOB=∠COD吗?
答:①∠AOC=∠BOD
∵∠AOB=∠COD
∴∠AOB+∠BOC=∠COD+∠BOC
即∠AOC=∠BOD
②∠AOB=∠COD
∵ ∠AOC=∠BOD
∴ ∠AOC - ∠BOC=∠BOD - ∠BOC
即∠AOB=∠COD
问:上述两个习题是不同的两个知识内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没有相通性。
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出代表归纳。
相通之处是:两个相等量(线段、角)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量(线段、角)所得仍是两个等量(线段、角)。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AB=8,在线段AB上画线段BC=3
求线段AC的长。
解:∵点C在线段AB上
∴ AC=AB-BC=8-3=5
习题2.已知:线段AB=8,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画线段BC=3
求线段AC的长。
解:∵点C在线段AB延长线上
∴ AC=AB+BC=8+3=11
习题3.已知:线段AB=8,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3,
求线段AC的长。
解:①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
AC=AB+BC=8+3=11
②当点C在线段AB上时,
AC=AB-BC=8-3=5
习题4:已知:线段AB=8,线段BC=3,
求线段AC的长。
经讨论得出答案不确定,即AC的长无法确定
问题:上述四个习题有何区别
四个习题区别在于:1、2C的位置,答案唯一。3题给定点C在直线上,分两种情况讨论,4题没有指明点C是否在直线AB上,因此答案不确定。
习题5:已知,,求的度数。
经讨论得出答案有两种情况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对问题异同的研究,经讨论、争论和意见的综合,使学生对自己的探究随时予以评价,检查自己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解释是否合理,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哪些缺陷,指明几何学习中问题有共性也有不同,同样的问题描述方法不同结果不同,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既要找出共性也要对个别问题区别对待,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寻
知识技能不等于能力,知识技能要向能力转化,能力或才能是知识技能的概括化与迁移,是实际的运用。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注意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是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基础。我认为没有主体的自由自主探究,就谈不上主体参与教学。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围绕问题看书自学,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巡视,作个别指导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以组为单位试着与同学们探讨式子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并指出最大(小)值是多少。
问题1. 式子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指出最大(小)值是多少。你有几种理解方法。归纳:(图象法)
或∵无论> <都有
∴函数有最小值0。
继续观察教材81页图21.1-5,82页图21.1-6,83页图21.1-7,85页图21.1-8,86页图21.1-9。
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完成新知识的建构鼓励学生个体进行能动的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