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化的研究课题中期的研究的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伊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化的研究课题中期的研究的报告
“伊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化研究”市级立项课题,于2006年12月经市教科所批准立项,在县教科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07年2月启动,已进行了近2年时间的研究。现正是实施阶段,通过近2年的研究,需要我们反思的东西很多,既有成功的欣喜,又有停滞不前的困惑。课题启动以来,我们设置3-6年级子课题组,分别邀请龚玲、付怀芬、李芹三位同志为三年级子课题组指导老师;颜艳、王惠娟、朱敏为四年级子课题组指导老师;孙国华、周成松、钱明好为五年级子课题组指导老师;曹德利、黄昌爱、刘洋、周洪敬为六年级子课题组指导老师。并要求全校老师都积极参与,共同研讨。研究工作开展有序,2007年2月召开了开题报告会,拟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并对课题方案进行了解读,确定了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并认真做好课题研究反思、经验总结,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课题预期到2009年5月结题,历时两年半时间,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课题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小学三年级以上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但是,新课改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特别是小学,一方面教育部下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因此,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对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尤其是我校身处县城,又是一所中心小学,不管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的积累,还是对课程实施规律的探索,非常有必要花大力气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探索。
二、前阶段概况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加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
虽然我市的大庆路小学、赣榆县石桥中心小学等学校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也积累了很好的课程经验,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能按照别人探索出来的现成模式去套用,我们只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我们希望通过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化研究,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开发乡土资源,从时间、空间条件上进行课程资源的探索,强调个性化对学生的未来具有一种共性的奠基作用,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之路。
(2)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3)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在教育质量、教育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提高,提升办学层次,走特色化办学之路。
(4)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有效案例,提供伊山地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共性经验。
2.课题研究的内容
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开发乡土资源,从时间、空间条件上进行课程资源的探索,强调个性化对学生的未来具有一种共性的奠基作用,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之路。通过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化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回归儿童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关注了以下三点:
(1)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资源。
《新课标》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最大的特点是“回归生活世界”,应该从学生真实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和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
(2)综合实践活动是最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资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得与失,在与家长外出旅游时的所见所闻,从实践劳作中所得到的感悟体会等等,都是同龄人感兴趣和所需要的,而这些题材也正是综合实践活动最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资源。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发一系列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来源于学生生活,产生于学生生活,实践于学生生活,也在学生生活中得以延伸。
3.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与生活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群中,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主体。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是进行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学生人数众多,性格各异,组成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发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