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六上16课《青山不老》课件_.ppt

发布:2017-07-08约3.5千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他以大山为重,十五年含辛茹苦,十五年不屈不挠,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坚韧的毅力和博大的胸怀将荒山变成了绿洲,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本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中,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也歌颂了老农坚持不懈、默默奉献的精神。 这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青山为证,绿树为凭,面对着恶劣的环境老人绿化造林,10年如一日,“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他用自己的生命创造着无限的价值,这难道不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树勇敢的形象,生动的展现了树对于保护自然环境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1]而坠。”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1.林区工人上山采伐,吃的是高粱米,住的是地窖子。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个采 伐期,马永顺就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个人完成了6个人的工作量,创造了全国手工作伐木工都是站着伐木头,造成树根过高。为了降低伐, 多出木材,马永顺就先用手把树根周围的积雪扒开,一条腿跪在地上,把锯紧挨树根采伐,使伐根由过去的六七十公分高降到十公分以下。马永顺的左腿受过伤,跪着采伐, 伤口裂开了,疼痛万分,可他一声不响,咬牙坚持。东北林区推广了马永顺的降低伐根做法后,一年中就为国家增加了1400多万元的财富。 2.有一年秋天,暴雨倾盆,山洪暴发,通往林场的森林铁路有好几段被冲毁。马永顺 当时静脉曲张病复发,小腿肿得碗口粗,正在家中休息治疗。听到消息,他忍着病痛从 床上爬起来,冲进抢险队伍,大声喊道:“抢险队员‘小马’报到!”林区的秋天,河水刺骨凉,马永顺全然不顾。他用铁锹挖土堵缺口,用手挖泥块子,搬石头,腿上的伤 口一阵阵钻心疼痛。干着干着,突然头昏眼花,一头倒在泥水里……他运沙石、修路、 硬是坚持了7天,直到铁路通车 3.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马永顺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问:“马永顺 同志,你今年多大年岁呀?”“总理,我46岁。”马永顺兴奋地回答。周总理朗声地笑 了,说:“46岁,还是小伙子嘛,你是来自东北林区的劳动模范,你们林业工人是很辛 苦的……你们不光要多出木材,出好木材,同时还要多造林,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马永顺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促进青山常在贡献力量。从1960年开始,每年春 天造林季节,马永顺每天清晨上山,赶在正式上工前和下班后的时间植树造林。中午休 息时,他也抓紧多栽几棵树。有一年,马永顺在鹿鸣林场造林,踩着一根倒木过一条小 河时,脚下一滑掉进河里。他被水冲出10多米远才拼命游到对岸,手里拎着一条装满树 苗的麻袋,却没撒手。 马永顺在植树时的艰苦 * * 他就是文中的主人公— 一位平凡的山野农夫。 一位平凡的山野农夫 治理 归宿 荡漾 领悟 风雨同舟 zhì sù yàng wù zhōu 肆虐 盘踞 淤泥 归宿 奇迹 价值 治理 荡漾 领悟 土炕 劲挺 粼粼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不紧不慢 山川共存 日月同辉 如臂如股 肆虐: 盘踞: 归宿: 劲挺: 淤泥: 荡漾: 任意残杀或迫害。 非法占据。 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 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沉积的泥沙。 (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中心思想:《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加以说明)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