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绪论_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攻下逐瘀: 李东垣:“荡涤败血,能生新血,阳生阴长” 《太平圣惠方》:散淤血,理新血,续筋骨。 张子和:“下法能使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血荣卫昌,主张采用攻下逐瘀法治伤。” 《儒门事亲》 养血舒筋: “患者血脉不和,筋急,行步不可,服之宽筋。”《世医得效方》 补益肝肾: “补筋骨,益精髓,通血脉,止疼痛”《圣济总录》 “治伤折疼痛,筋骨未合,肌肉未生” 《太平圣惠方》 * 少林派学派的“察目验伤”(异远真人《跌伤妙方》) : “凡受伤不知左右,若有吐血症,见血自明。血黑者左受伤,血鲜者右受伤。若无血吐出,即看眼珠,亦可知其定所,乌珠包丑者伤在左,白珠包丑又加红大者伤在右。左属肝,右 属肺;乌珠属肝,白珠属肺,瞳人属肾;常见右边受伤,发时左边便痛,不可单治一边,必左右兼治,其病始愈。 ” *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关于蔺道人:在会昌年间(840~846年 )已140余岁。怀才不遇、悲观厌世、消极混日,是当时“下岗” 道士,从长安流落到江西宜春,过隐居生活。蔺为他的帮工彭之子治好骨折(彭之子折颈挫肱),医术精湛传开,把《仙授方》传给了彭,不辞而别。 现行的《仙方》为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的刻本 *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 手法总论 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的悲惨命运 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症状学专著,成书于610年。 书中描述的关于开放性创口和开放性骨折感染的病因症状论述尤其详细。明确提出开放性骨折应早期实行清创手术治疗,介绍了包括对异物清除、血管结扎、骨折固定、分层缝合的清创术。 该书发明的开放性骨折早期清创术、血管结扎术、肠吻合手术在后世几百年中乃至宋元时期,均未得以继承和发展,成为昙花一现的事物。 * *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1.系统地整理了元以前的伤科成就,并且有了很多创新和发展,使骨折和关节脱位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日益完善。 2.首创脊柱骨折治法—悬吊复位法。 * “悬吊复位法” 明代评价:“正骨兼金镞,推危氏言其整复手法” * 张从正《儒门事亲》:下法能使“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血荣卫昌”,主张攻下逐瘀法治疗受伤。 李杲《医学发明》:“恶血必归于肝”——复元活血汤 刘完素——火热论,在骨伤科用甘凉、活血、润燥、生津的药物 朱丹溪——“阳有余而阴不足”——养阴疗法,强调补肝肾治本 * * * 内伤绪论 * 《素问 .刺要论》: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 ” 《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 ” * 一、骨伤内伤学概念 内伤:即“内部损伤”,是人体内部之气血、经络、脏腑受损或功能紊乱,产生一系列症状者。 “骨伤内伤学”:研究防治人体内部气血、经络、脏腑等损伤的一门科学。 * 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基本理论形成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朴素唯物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 《素问.谬刺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 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后痛者,形伤气也 。”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劳所伤” 《素问.刺要论》“皮伤则内动肺”、“肉伤则内动脾”、“脉伤则内动心”、“筋伤则内动肝”、“骨伤则内动肾”。 《黄帝内经》 * 《神龙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记载三百多种药物,其中有骨伤内治、外治常用的中药40多种:王不留行、续断、泽兰、地榆、桃仁等。 春秋战国时期,骨伤内伤学已经萌芽 * 三、秦汉时期——中医学的隆盛时期 (秦:前221-前207;汉:前206-220) 华佗:创立麻醉法、剖腹术、清创术、五禽戏等。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 记载有大黄牡丹汤、桃仁承气汤、下瘀血汤等活血化瘀药物(实为攻下逐瘀) 损伤卒死急救法: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摩法等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581年)这是历史上一个战乱的时期 (一)危重创伤诊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