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大一轮复习第5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2大考点课件(语文).ppt

发布:2021-10-16约5.08千字共4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二节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2大考点 漫画家方成自传赏析 方成,不知何许人也。原籍广东省中山县,但生在北京,说一口北京话。自谓姓方,但其父其子都是姓孙的。非学画者,而以画为业。乃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但宣读论文是在中国化学会。终身从事政治讽刺画,因不关心政治屡受批评。 【赏析】 寓幽默于“矛盾”,寥寥百来字,看似“矛盾”,却丰趣幽默,耐人寻味。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在理解词句含意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的宏观把握,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情况是衡量考生文意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2.2016年高考江苏语文《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规定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近几年来,江苏卷对本考点的考查几乎没有中断过。 3.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培养整体阅读的意识,要从大处着眼,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意。 分析文章结构,常常着眼于文章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方式、结构特征及某种结构安排的技巧和作用,外显性和客观性较重。 考点一 分析文章结构 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 [知能 构建] 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它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开头只是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我们应了解其结构中的共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在分析论述类文本结构时,一定要从具体文本出发,认清关键部位的特点。 引论 要认清是引入式还是直入式(开门见山),引入式采用的是引言式还是例引式,引入的是论题还是论点。 本论 这是最关键的部位,关系到思路题的得分。在这时,寻找标志层次、段落之间关系的词语尤为重要,把握各段段意也极为重要。 并列式 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论点和段落是平行的;有时,揭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大致相同。 对照式 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作分析。 层递式 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过程。如2011年江苏卷的《捧与挖》。 综合式 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 特殊式 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如《拿来主义》;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本色与文采 [即学 即练]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人杂剧之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学(如唐诗、宋词、明清传奇),就是它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当时杂剧创作的主要流派——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集中表现了这种时代风貌。同时,随着杂剧创作的发展,以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也逐渐形成。 关于这种流派划分,前人已有论述。如王骥德《曲律·论家数》认为“曲之始,止本色一家……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才产生了文采一家。臧懋循《元曲选·序》说:“曲有名家,有行家。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烂然。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不摹拟曲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故称曲上乘,首日当行。” 当行指适应于某一行业的要求,就戏曲说,主要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曲词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本色一般是就语言的自然本色,贴近生活,很少装饰说的。戏曲脚本最初总是为舞台演出写的,最早的脚本往往只是舞台演出的记录。如果不本色,群众听不懂,看得也莫名其妙,它就不能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因此最初从民间产生的戏曲总是本色当行的。关汉卿的《窦娥冤》重于叙事,直抒胸臆,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就堪称本色派的“第一杰作”。 比之关汉卿,王实甫的戏曲作品则在本色的基础上作了较多的设色加工,给人一种“文采烂然”的感觉,代表了杂剧文采一派的最高成就。他的代表作《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讲述张生与崔莺莺相爱,崔老夫人知道事情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赶考,莺莺与张生在长亭依依而别,语言铺叙委婉,华丽秀美,既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也能将日常生活语言点化为清丽谐美的唱段。王实甫的剧作有着优美的抒情诗的特色,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其“如花间美人”。 本色派与文采派,春兰秋菊,各有特色,共同代表了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 ★1.全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引论提出元代杂剧创作先后出现的两种流派——本色派和文采派,中间本论部分分别分析这两派各自的特点,最后结论总结并深化观点:两派“各有特色,共同代表了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 ★2.文章中间的论证过程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 答案 文章中间的论证过程采用了对照式,将本色派的特点与文采派的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突出了二者的关系和各自不同的特色。 [思维 建模] 分析文章结构3入手 1.从论述类文本文体特征、论题、大致内容、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入手 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本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