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设1(xu).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观书有感》这首诗说理性极强,而所说道理又引含在譬喻之中,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不是一眼能够看出来的,他们肯定会产生许多疑问。有疑问才有探究的动力,才有合作的愉悦,这种愉悦体现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之中,学习就真正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是引路人。课堂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全方位互动的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的过程,自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或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观书有感》的内涵,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课文相关知识PPT(朱熹读书的名言、朱熹的简介),《悬梁刺股》课件,清澈的水塘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清澈的池塘
过渡:同学们,喜欢水吗?(学生:喜欢。)师:为什么喜欢?(生: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有趣的水,请大家看看这段影片,想想看,这个池塘里水怎么样?
看后交流。
预设:学生----清。
师:你能用哪些词语或句子来形容它呢?古诗也行呀。
(预设)学生:清澈见底、水如明镜等。
有位大诗人看到了如此清澈明净的水,不禁诗意大发,即兴写了一首诗,诗的前两句是这样的,想读读吗?
(生:想。)
PPT映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读读看,喜欢吗?(生:喜欢。)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让学生读一读。
8、你能读懂这句话?(学生:不懂。)什么地方不懂?能和老师与同学们交流交流吗?
9、生质疑问难,由会的学生帮助解答,不会的则由教师随机及时地将相关词语的解释用PPT投影出来。
如:“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10、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 ,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11、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谁来试试看?请人试说。
教师用PPT将这句诗意投影: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12、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借助课文插图,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13、喜欢这样的水吗?喜欢这样的美景吗?请大家带着喜欢的心情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诗。生齐读。
14、师:老师这儿有一个疑问,不知道有谁愿意帮助我?
15、(预设)生:什么疑问?愿意。
16、师:这个池塘的水为什么这么清呢?谁来告诉我?
17、(预设)学生肯定会说:没有污染等
18、大家说得非常好,请听听诗人的解释吧?
映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9、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里的哪一个词也告诉我们诗人也有这样的疑问呢?(预设)生:问。
20、他问的是什么?生:渠那得清如许?
21、“渠”是什么意思?(池塘)“那得”是什么意思呢?(怎么会)哪一个词是他问的核心?(清)(板书:清)“清”就是------清澈。“如许”就是-----(这样)“清如许”这是----这样的清澈。
22、用上面学习的连词成句的意思,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你就知道了“问渠那得清如许”的意思了。谁来试试看?
(预设)生:池塘里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呢?
23、师:是呀,为什么?
生:为有源头活水来。
24、你从哪个词语知道下面那句话是回答上面问题的?生:为。
25、“为”就是-----因为。“源头”这个词陌生吗?你知道长江的源头在哪儿?(预设)生:长江源头位于青藏高原腹部,源流主要有沱沱河、当曲河和楚玛尔河三支,其中沱沱河为长江正源。
26、师:长江之所以浩浩荡荡、气势磅礴、永葆青春,主要的原因是什么?(预设)生:就是因为有上游源头的水不断地注入进来。
27、师:对,你很聪明。那这个池塘里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呢?
生:噢,老师我懂了,也是因为有源头的水不断地流进来。
28、谁能连起来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说一遍?指名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