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

发布:2017-01-19约1.7万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必 修 二 第九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应用1】 (2009·济南模拟)观察汉代画砖《犁耕图》。它反映的信息是 ( ) 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 答案 C 【应用2】(2009·青岛模拟)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 ) 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 答案 B 【应用3】《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 答案 A 信息解读 (1)本史料为文物图片材料,图片中的实物为文物,是第一手研究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2)本史料直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的水平和样式;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手工业中的冶铁水平和铸造技术。 (3)“穿有鼻环的牛尊”是我国春秋时期用牛耕田的有力物证。 (4)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比春秋时期的农具在制作上明显精巧了许多,反映了冶铁技术的进步。 史料应用 (1)史料一说明我国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 和 ,它们的使用有什么意义? (2)史料二中的生产工具与材料一相比又有了哪些进步? 答案 (1)铁农具 牛耕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有利于土地开垦和水利的兴修,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分封制的崩溃。牛耕的使用,也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春秋时期的铁锸笨重、粗糙,战国时期的铁口犁比较光滑、锋利。 大题预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黄绢已成空 图四 北京天坛祈年殿——皇帝祭天 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并祈祷五谷丰登 (1)根据图片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并说明历代统治者重视或鼓励农业的举措,简述小农经济发展受到哪些条件的制约?(提示:图片中的“耕”“织”信息反映出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举措”要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制约”小农经济的条件也就是它的弱点。)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明朝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 突破性?(提示:“新型经济”应当是不同于自然经济的,但又不是资本主义萌芽;明清城市经济的突破性在于它 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 材料三 这两幅选自曾经来华游历的英国建筑师设计家Thomas Allom(1804~1872)的画册《CHINAILLUSTRATED》(1843~1847,伦敦)。画册出版后在近代西方颇具影响,被视为了解神秘中国的一扇窗口。 (3)两幅画透露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哪些特征?西方人能从中了解到中国怎样的风土人情?这位建筑师所画的中国建筑有什么特色?(提示:“特征”要从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方面概括;“风土人情”和建筑“特色”要从图片中提炼信息。)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英国公使马嘎尔尼在1794年写道:“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 (4)18世纪康乾盛世的“太平辉煌”指什么?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政治依据是什么?“人们感到切肤之痛”的最典型性历史事件是什么?你认为马嘎尔尼的感慨符合历史实际吗?为什么?(提示:解答本题注意中西对比,联系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 自主解答 (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祭祀农神,祈祷丰收,修建水利工程等。过分依赖自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