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实践考察资料.ppt

发布:2016-11-05约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十大贸易伙伴 中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的差距 1.贸易发展不平衡,服务贸易相对落后。 2.货物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条件恶化。 3.吸引直接投资多,对外直接投资少。 4.行业开放不平衡,程度依然偏低。 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1.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2.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3.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协调发展。 4.全面稳健地融入全球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进一步落实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等政策,稳定和逐步恢复外贸进出口。这些政策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企业信心,改善企业经营外部环境。 谢谢大家!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 实践考察 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 对外开放的内涵;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回顾;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简析 中国对外贸易总体战略的演变: (一)改革开放前的进口替代战略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强调自力更生,只有自己不能生产的才进口,没有根据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和发展对外贸易。这主要是由当时中国的国内、国外环境,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经济体制等主客观因素决定的。 当时中国实行的是一种在几乎封闭状态下的进口替代战略。 (二)有限开放时期的混合发展战略 1978——1992年,在此期间中国基本上实行的是混合发展战略。 20世纪中国外贸战略转变指出,仍是具有内向型特征的进口替代战略。但随着技能攻击的发展,进口替代战略越来越表现出与改革进程的不适应性。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提出了要实行混合发展战略。 (三)全面开放时期的对外贸易战略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对市场经济地位的确定,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时期。 1994年,外经贸部正式提出了“大经贸”的战略构想。“大经贸”战略是指实行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技术、劳务合作与交流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外经贸部门与生产企业、科技和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对外贸易战略,大体上包含四方面的内容。 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 一、对外开放的内涵 1980年6月,第一次 公布对外经济政策 1981年11月政府工作 报告明确实施 1982年12月,确立对外开放 政策为基本国策 (一)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涵义 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以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三)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 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2.引进先进技术设备 3.利用外资 4.开展国际劳务合作 5.设立经济特区 最主要 最根本 二、对外开放格局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回顾 (2006—2008年) * 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 年份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总额 年均增长(%) 总额 年均增长(%) 总额 年均增长(%) 1981-1985年 2905.4 13.0 1281.6 8.4 1523.6 16.1 1986-1990年 4864.1 10.6 2325.3 17.8 2538.4 4.8 1991-1995年 10144.5 19.5 5183.5 19.1 4961.0 19.9 1996-2000年 17739.2 10.9 9616.9 10.9 8122.3 10.7 2001-2005年 45586.2 29.5 23854.5 30.2 21731.7 28.7 2006-2008年 64963.9 21.7 36157.4 23.4 28806.5 19.8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1-2008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进口变化 年份 出口额 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机电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 机电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 2001年 1187.9 464.6 44.6 17.5 2002年 1570.8 677.1 48.2 20.8 2003年 2274.6 1101.6 51.9 25.1 2004年 3234 1655.4 54.5 27.9 2005年 3916.7 2182.5 51.4(57.6) 28.6(29.2) 年份 进口额 占进口总额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