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樞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doc.doc

发布:2017-03-19约5.07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首页 第 9 次课 授课时间 2009年 9月 14日 第 4~ 5节课 教案完成时间 2009年9月7日 课程名称 神经病学 教 员 邓志宽 职 称 副教授 专业层次 医学影像五年制本科 年 级 2006级 授课方式 理论课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九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第一节 病毒感染性疾病: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第二节 细菌感染性疾病:化脓性脑膜炎 基本教材、主要参考书 和相关网站 基本教材:《神经病学》(第6版),贾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实用神经病学》(第3版),史玉泉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年 网站:/;/wiki/Neurology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生物源性感染源 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类型 理解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 理解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 导课 5min; 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概述 10min 3. 病毒感染性疾病概述 5min 4. 病毒性脑炎 20min ; 5. 细菌感染性疾病概述 5min 6. 化脓性脑膜炎 30min 7 小结 5min;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2. 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难点:病毒性脑炎和急性脱髓鞘脑病的鉴别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讲解式、启发式。 2. 教学手段:幻灯片、板书、草图、提问及讲解相结合。 教学组长审阅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审阅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基 本 内 容 教学方法手段 和时间分配 导课:从一例患者的典型症状开始,提问可能的疾病部位?是什么疾病? 第九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教材第十章) 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系指各种生物性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螺旋体、寄生虫、立克次体和朊蛋白等)侵犯CNS实质、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病。 CNS感染性疾病种类繁多。 根据感染的部位可分为: 脑炎、脊髓炎或脑脊髓炎:主要侵犯脑和(或)脊髓实质 脑膜炎、脊膜炎或脑脊膜炎:主要侵犯脑和(或)脊髓软膜 脑膜脑炎:脑实质与脑膜合并受累。 根据发病情况及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根据致病因子不同,分为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和脑寄生虫病等。 CNS感染途径有: 血行感染: 直接感染: 神经干逆行感染:嗜神经病毒(neurotropic virus)如单纯疱疹病毒、狂犬病毒首先感染皮肤、呼吸道或胃肠道粘膜,然后经神经末梢进入神经干。 第一节 病毒感染性疾病 一、概述 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及相关组织引起的炎性或非炎性病变成为神经系统感染。包括急性慢性感染,可引起脑炎和脑膜炎。 病毒种类:DNA病毒和RNA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RNA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侵入途径包括:血行(白细胞载体融合),神经干逆行,直接感染。 二、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HSE) HSV最常累及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或变态反应性脑损害,故HSE又称为急性坏死性脑炎或出血坏死性脑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HSV是一种嗜神经DNA病毒,分1型和Ⅱ型,HSE由1型引起 HSV感染率高,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才致病 病前病毒引起的口腔、呼吸道或生殖道原发感染,沿嗅球和嗅束直接侵入脑叶(额、颞),或口腔感染经三叉神经入脑引起脑炎 儿童期发病的HSE多为病毒新近感染;感染来自母亲分娩时,生殖道分泌物 HSV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二)病理 颞叶、额叶等部位出血性坏死,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坏死、软化和出血,血管壁变性、坏死,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软脑膜充血,并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三)临床表现 1.任何年龄均可患病,20岁以上的成人多见。 2.四季均可发病。原发感染的潜伏期为2—21天,平均6天。 3.前驱症状可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嗜睡、腹痛和腹泻等。 4.急性起病。 5.20-30%的患者病前或病后出现口唇或生殖道疱疹。 6.临床特点:高热、意识障碍、精神障碍、智能障碍、癫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