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经济学 第一章 绪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概况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其概况
(一)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基础产业的重要地位,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水利是基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农业,而且关系到工业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央和地方都要充分重视和认真抓好。”这个文件在理论上和政策上确定了水利的重要地位。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水利不仅是基础产业,而且是必须重点和超前发展的战略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二) 水利工程建设主要成就 建国50多年来,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数千亿元进行建设和管理运行水利工程,使一大批防洪、发电、灌排、供水、节水、污水处理等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截至2001年底,累计修建堤防长度26万多km,保护人口4.2亿,保护耕地3600多万亩;兴修水库8.5万余座,总库容4900亿m3,其中大型水库366座,总库容3397亿m3;开辟重要蓄洪区98处,总蓄洪容量达1000亿m3;疏通整治了许多排水河道,开辟了海河、淮河和太湖流域的泄洪出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77km2;发展大的灌区800多个,机电排灌站40多万处,排灌动力6615多万kW,配套机电井达到300多万眼。 1、初步控制了普通的洪涝灾害,基本保障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目前我国的江河防御洪水的能力明显增强。例如,三峡大坝、小浪底工程建成后,黄河下游防洪能力由50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100年一遇.。 2、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2.4亿亩发展到8.2亿多亩,建成万亩以上灌区5300处,灌区面积约占全国耕地的一半,灌区的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3。 3、积极开展了治涝、治碱工作。全国原有易涝面积3.4亿亩,初步治理了2.8亿亩;原有盐碱耕地1.1亿亩,初步改良了0.75亿亩,保证了农业增产、稳产。 4、供水能力显著提高 80年代修建的引栾济津、引黄济青、引碧入连等大型引水工程,基本上缓解了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的用水紧张程度。90年代开始建设的黑河引水工程,缓解了西安市严重缺水问题。此外,农村供水改水工程解决了水源困难地区人畜饮水问题,占需要解决数目的85%以上。2000年全国总供水能力达到了5800亿m3,为保证了工业生产、城市生活和公共事业的用水,每年向北京、天津、青岛、大连、西安等许多缺水城市提供数百亿m3的水量。水力发电事业也获得了巨大的成绩。截至2000年底,全国已建成水电站42903处,69626台装机容量3110.40万kW,小水电站42859处,69483台装机容量2485.17万kW。小水电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加速农村两个文明的建设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5、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 当前水利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防洪基础设施缺乏,江河防洪标准偏低防洪基础设施缺乏,设防标准低,一些主要河流的防洪标准一般不足1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普遍偏低,许多有防洪任务的县级城市还没有设防,已建水利工程配套程度差,年久失修,许多水库带病运行,防洪隐患很大。 2、原有水利设施亟待巩固与改造 我国50年代至60年代初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迄今已运行了四五十年,土建工程已经老化,机电设备很多已超过了规定的使用年限,其中部分工程原来建设标准就比较低,施工质量欠佳,甚至尚有不少水库仍处于病险状态,大型水库中有149座,中型水库中有1129座,小型水库中有29000多座带有不同程度的病险,成为一个个区域的不安全因素。此外,排洪河道内的人为设障和水利设施的人为破坏。 3、灌溉设施不足,不能满足农业增产需要 近二十几年来,虽然仍在不断新增灌溉面积,但由于部分灌区老化失修,基本建设占据耕地以及管理不善等许多原因,实际灌溉面积很难得到增长,长期徘徊在7.0~7.2亿亩左右,灌溉标准也不高,灌水定额为200~1400m3/亩,是国外发达国家的3~4倍,平均为530m3/亩,是国外发达国家的1.7倍,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 4、部分城市和地区严重缺水 据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亿m3,人均只有2200m3,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量还将下降到1700m3。以人均占有量计,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缺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1999年以来,北方大部分地区持续干旱,全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主要缺水城市100多座,部分城市发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