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地理热点新题设计一、《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获通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8年高考地理热点新题设计
一、《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获通过
【背景材料】
国务院总理wen家宝9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决定取消和调整186项行政审批项目。规划紧紧围绕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把防治污染作为重中之重,对水、大气、固体废物、生态安全、农村污染防治、海洋、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等重点领域的环保工作作出了全面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措施。
【命题方向】
①考查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实质;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分布特点;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等知识。
②联系区域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分析环境问题的危害、成因和解决措施。
③运用正确的人地观评价和分析人类的生产活动,做到人口、资源、经济共同可持续的发展。
【综合训练】
1.关于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B. 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C. 从全球来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严重
D. 有些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2.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的是( )
A. 气候变暖 B. 臭氧层破坏 C. 土地荒漠化 D. 酸雨危害
3.我国下列各区域对应的主要环境问题,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华北平原——旱涝、盐碱和风沙 B. 长江中上游地区——沙尘暴
C. 河套平原——土地盐碱化 D. 天山山麓——土地荒漠化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继续把水污染防治工作作为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而且是摆在首位的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据此回答4-5题。
4.在我国“十一五”期间,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
A. 防治环境污染 B.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C. 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D. 发展居第一位
5.下列防治水污染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 取缔一切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保护好饮用水源安全。
B. 划定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流域
C. 取缔一些有污水排放的工业。
D. 实行环境准入、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限期治理等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
我国在环保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的比重从1990年的76.2%降至2005年的69.1%。据此回答6-11题。
6.下列能源中,不属于一次能源的是( )
A. 石油 B. 火电 C. 水能 D. 石油
7.下列关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控制难
B. 至2005年我国的已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C. 由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可知,在全球变暖问题中我国应负主要责任
D. 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的比重最大
8.我国的能源产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B. 多高能耗、低产出的工业部门
C. 管理不善,浪费现象严重 D. 工业布局不合理
9.中国最大的“煤变油”项目——神华集团煤液化项目落户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的乌兰木伦镇,该地区发展该项目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
A. 煤炭资源丰富 B. 科学技术发达 C. 劳动力资源丰富 D. 市场前景广阔
10.请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至少写出三条)。
松花江流域纳入“十一五”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松花江11?13事件发生后,应急预案立即启动,协调吉林、黑龙江两省进行事故的处理和水质的监测,使整个污染状况都在监控之下,确保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据此回答12-14题。
11.下列关于松花江的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 流量较大,一年有一次汛期 B. 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低,含沙量大
C. 结冰期较长,有凌汛现象 D. 春季形成春汛,该季节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12.简要分析松花江11?13事件发生时不利于污染物自净和处理的自然原因。
13.分析该事件可对我们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有何启示。
答案:
1.D 2.D 3.B 4.D 5.C 6.B 7.A 8.C 9.A
10.“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应采取主要措施:
①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环境准入。
②要坚持依法行政,完善监管体制,严格环境执法,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
③要大力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