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有企业风险的法律防范.ppt

发布:2022-05-22约1.17万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国企法律风险的防范 2,国资法明确界定了国资委作为“干净”出资人的法律地位 国资法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授权,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在第七章,又特别规定了国有资产监督由人大常委会、政府及政府审计机关、社会公众监督等构成。虽然新法没有明示国资委的监管职能被去除,但我认为,它朝剥离国资委现有的行政监督职能与立法职能方向迈出了清晰的一步,为厘清委托人、出资人、经营人、监管人、司法人五人关系打下了法理基础。 实际上,《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国资委作了一个重新的定位。我认为国资委应该是一个一个“航母级”的资本运营中心,应更名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它本身应该建立资本运营中心治理结构,应有自己的战略规划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其法律定位应是一个“法定特设出资人机构”,是“特殊企业法人”。 第三十页,共四十二页。 国有企业风险的法律防范 李 曙 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博导 第一页,共四十二页。 目 录 一、研究国企风险的背景 二、企业风险与健康标准 三、国企法律风险的类型 四、国企法律风险的防范 第二页,共四十二页。 一、研究国企风险的背景 1,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是世界上国有资产最多的国家,国企承担特别的社会责任 李源潮说:适合中国国情的体制和机制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稳定机制,第二是改革开放的发展动力机制,第三个机制就是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动员机制,第四是国有骨干企业的社会责任机制。 关于国有企业,首先有三个方面的数字,第一个数字是由国家国资委管理的国企的数量,现在是138家。它的数量虽然少,但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第二个数字是现在有接近80家左右的部委和部级社会团体组织、事业单位,下面有6000余家央企。就是涉及到目前国务院组成部门下面像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同时包括部一级社会团体组织的单位,比如像工、青、妇、残、侨等。第三个数字就是地方国资委管理着约11万家国有企业。截至2007年,我国共有国有企业11.5万户,资产总额35.5万亿元。 把这三个数字加在一起,我们发现国有企业虽然个数上并不多,但它的整个资产总额却非常庞大,对整个社会影响辐射度比民营企业、跨国公司大得多。它在中国社会承担着特别的社会责任。 第三页,共四十二页。 一、研究国企风险的背景 2,战略性调整与战略性退出,中国经济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我国现在处于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期,由此带来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重组与退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和跨国公司大量涌入的高潮,国有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目前的社会信用生态问题: (1)市场经济立法不完善,已制定的法律许多不具备可操作性; (2)商业交易文化更多依赖非市场化的关系经济、熟人经济; (3)履约和强制履约的成本非常高,没有基本的交易信用。 2003年开始,中国立法机构的立法全都涉及到社会重大体制与利益机制的调整,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市场经济的信用生态环境。 第四页,共四十二页。 一、研究国企风险的背景 3,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以前我们对国有资产和财富的管理更多依赖的是行政的方式和政策的治理,制度性缺漏较多,行政性决策的随意性较强,管理体制不完善,加上处于社会与经济的转型期,各种侵吞、侵害国有资产及其权益的事件层出不穷,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据统计,仅从1982年到1992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损失高达5000多亿元。古井集团原董事长兼总裁王效金、双轮集团原董事长兼总经理刘俊卿、金蟾集团原董事长兼总经理尹西才、皖能集团原董事长兼总经理张绍仓等创业型国企掌门人,都是从国企老总沦为罪犯的。 这种状况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与依法治国的需要极不相符。如何维护国有资产权益,保障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第五页,共四十二页。 一、研究国企风险的背景 4,国企生存的国际环境——全球贸易与金融危机 全球贸易与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两个推动力:网络技术与金融。 金融海啸及其元凶: A, “金融市场看门人”违背职业操守。评级机构(企业评级-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个人评级Equifax、TransUnion、Experian )在进行信用评级的同时提供有偿的结构化设计服务,这存在利益冲突。 FICO信用评分(还款史占35%,债务总额占30%,个人以前的信用占15%)打分范围是325~900。如果借款人的信用分低于580分为很差;低于620分金融机构会要求借款人增加担保;信用分高于720分为很好;高于800分,则违约率为1/1292。 B,基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