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CPI上涨原因分析.doc

发布:2017-05-24约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近期CPI上涨的成因   近期CPI持续上涨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原因:   第一,食品价格不断高涨是近期CPI指数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我国CPI核算体系中,食品类所占比重达到34%,对CPI指数影响最大。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2007年下半年食品价格持续上涨,涨幅较大,其中9、10、11月涨幅均超过10%。食品价格上涨主要原因,一是粮食价格在农资、种粮成本及生物能源、食品工业等非口粮用粮大幅增长带动下,涨幅较快,2007年全年上涨6.3%。二是粮食价格上涨导致副食品价格及家禽饲料价格上涨,加之市场供应不足,最终促使蛋及肉禽类价格上涨过快,2007年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同比上涨31.7%,蛋价格上涨21.8%,成为目前CPI持续上涨的主力。三是蔬菜类价格受肉蛋类价格上涨带动及节日气候等因素影响,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其中2007年10月、11月蔬菜类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5.5%和7.1%。   第二,居住类价格上涨是CPI指数持续上涨的重要原因。目前,CPI中居住类价格主要包括建房、购房、租房及装修等与居住有关的项目。2007年6—11月上涨与上年同期相比均在4%以上。居住类价格上涨主要原因是长期持续的住房供不应求,加之中央土地政策调控及建材价格上涨,带动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并促使房价高位攀升,房租随之上涨。同时资源及成本的压力致使水、电、气、物业管理费也随之上涨,相应央行加息政策也使住房按揭贷款率上升,导致居民住房一系列消费成本上升。   第三,国际传导因素间接推动此次CPI上涨。2007年国际粮价迅速上涨,6月份国际市场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5.1%、53.2%、72.0%和39.9%。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市场粮价上涨带动了国内市场粮价上涨,并影响到CPI指数上涨。此外,美元贬值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二、短期内CPI持续上涨已成定局   从目前国内经济形势来看,CPI短期内仍将持续上涨。   第一,居民通货膨胀预期已经形成。据2007年央行调查显示,居民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加强,已处于历史最高点。这势必影响到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储蓄、生产和投资行为,进而影响到生产成本和劳动力供给等诸多因素,对CPI上涨形成一定支撑。预期通货膨胀的加强还会增加居民对保值商品和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需求,推动此类商品或资产的价格上涨,进而加大CPI上涨的压力。   第二,PPI指数近期开始反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反映的是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价格变化。工业品出厂价格会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滞后期。CPI指数的上涨往往滞后于PPI指数的上涨。   第三,突发性灾害气候导致我国食品、能源供应紧张。2008年1月中旬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受此影响,国内多数地区交通受阻,农作物大面积受灾,能源供应紧张,金融、通信、保险、旅游等行业均受到严重影响。据商务部发布的市场监测显示,1月末全国大部分城市蔬菜批发价格较前一周上涨12.6%。在肉类、粮食价格未见明显回落之际,蔬菜价格的突然上涨,会使我国CPI指数近期会有较大增长。   三、未来长期CPI持续上涨存在动力   从长期看,CPI仍有上涨动力。当前的物价上涨除了供需矛盾外,还包含着成本推动因素及货币过剩因素在内。因此,物价上涨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并存在继续扩大的风险。   第一,我国流动性压力依然较大,货币投放过快。2007年我国在基础货币供应得到一定控制的情况下,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充裕的货币供给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影响因素之一。   第二,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并受突发性灾害气候影响,形势比较严峻。当前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现有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劳动力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下降以及科技投入总量不足等问题。2008年1月份我国多个省市遭遇长时间大范围的雨雪冰冻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据统计,本次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4 219.8千公顷,很大程度上影响夏粮收成,使粮食供应更为紧张,全年物价将呈现上涨态势。   第三,在国际油价大幅攀升、美元汇率下跌与全球流动性过剩等问题影响下,全球通货膨胀风险加大。2007年全球经济继续保持一定增长,但受美国房地产价格下跌与次贷危机影响,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四个月下降,2007年11月份达到两年来最低。同时,美元持续贬值会推高国际原油价格,高油价通过成本推动渠道为通货膨胀增加了新的动力。   四、应对CPI持续上涨的政策建议   为防止短期内CPI指数快速上涨,政府应从以下着手。首先,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分析工作。受灾害天气影响,我国南方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