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2009 年年底,我国经济逐步走出了因美国次贷危机带来不利影响的阴影。与此同时,我国的物价开始上涨,截止今年 7 月,我国的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连续 21 个月上涨(指同比,下同),特别是今年 7 月的CPI 更是达到了106.5,较去年同期上涨 6.5%,创 36 个月以来的新高,通胀的压力骤然加大。物价持续上涨给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当前,稳定物价已成为政府部门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那么,我国当前的物价上涨具有哪些特点?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一、本轮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特点
对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特点进行总结能有效地认清当前稳物价、抗通胀的形势,也能为政府出台有针对性且有效地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综合来看,此次物价上涨具有以下特点。
1.此次物价总水平上涨的持续时间长。自 2009 年 11 月起,截至 2011 年 7 月,CPI 已连续 21 个月上涨,并且涨势越来越猛,到今年 7 月,CPI 上涨 6.5%,创 36 个月以来的新高。按此趋势,物价总水平仍将在高位持续一段时间。相比较本世纪以来前两次物价上涨时间(2003-2004年间,物价持续上涨27个月;2007-2008年间,物价持续上涨24个月),预计本次物价上涨持续的时间更长。
2.食品类价格涨幅较大。虽然构成 CPI 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但食品类价格涨幅较大。2010 年,大蒜、绿豆等小宗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棉花等产品的价格也在 2010 下半年同比大幅提升。2011 年初的鲜菜、鲜果价格大幅上涨,2011 年 5 月开始,猪肉价格又在大幅上涨。以 2011 年 7 月为例,食品类价格上升 14.8%,猪肉价格上涨了 56.7%,分别比整体物价涨幅高出 8.3 和 50.2 个百分点,可见,此次物价上涨带有明显的结构性。
3.农村涨幅高于城市。令人关注的是,在农村与城市间的物价涨幅差距不断加大,且落差进一步明显,7 月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了7.4%,而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 6.15%,这也意味着农村居民正比城市居民承受着更多的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此外,即使同样的物价涨幅,农村居民由于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其承受能力也要脆弱得多。
二、物价上涨的原因分析
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然而,具体来讲,笔者认为我国当前物价上涨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货币供应量过多
20世纪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也提出了类似的通货膨胀理论模型,他认为,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与意识形态无关,“通货膨胀是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品增加的速度,而且每单位产品所配合的货币量增加得愈快,通货膨胀就愈速”。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当前物价明显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首先是巨额外汇储备的人民币占款。我国外汇储备从2006年的1万亿美元猛增至2010年底的2.8473万亿美元,4年间净增1.8473万亿美元。按平均7.2∶1汇率计算,即投入市场约13.3万亿元人民币。其次,为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政策,投入巨资“救市”。2009年除投入4万亿财政资金外,还增加了9.6万亿信贷资金,其数额之大几乎超过了上年新增贷款额5万亿元的1倍;2010年又继续新增贷款7.95万亿元,虽比上年少增1.65万亿元,但仍超过2008年新增5万亿的59%。如此巨额资金投入市场,对缓解金融危机,刺激经济迅速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也造成了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
仅就广义货币(M2)来讲,2007-2010年各个年末余额同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6.73%、17.79%、28.42%、18.94%,都分别大大超过了同年GDP增长的幅度:11.4%、9%、9.2%、10.3%(历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其中,特别是2009年,国家为刺激经济、保证增长,M2破天荒地同比增加28.42%,大大超过了同年GDP增幅19.22个百分点,紧接着2010年供应量又继续大幅上升,到12月M2余额同比增长18.94%,仍超过同年GDP增幅8.64个百分点。从货币供应量的绝对额来看,2010年12月M2的余额高达725774.05亿元,约合近11万亿美元,而美国同期货币供应量M2只约8.8万亿美元,我国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3,货币供应量却超过美国1/4。如此多的货币不可避免地促使物价上涨。
不仅如此,西方各国政府为摆脱金融危机纷纷增发货币,对我国也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2008年,西方各国投入数以万亿计的美元、欧元,大大增加了世界市场的流动性,从而推高了全球物价水平;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又两次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