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3《囚绿记》教案 (人教版必修2).doc

发布:2017-02-10约4.59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3《囚绿记》教案 (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 (1)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 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 到思想上的升华。 [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从品位凝聚着作者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对北平的秋色还恋恋不舍,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li) 范蠡。 陆 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3)其他作家的评价: , 同他谈话 “ 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3、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释题 《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 整体地感知课文 学生朗读全文 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将全文划分段落,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段落大意,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多种分法: 将文章分为五段: B、将文章分为四段: 寻绿(1—4) 恋绿(1—8) 观绿(5—7) 囚绿(8—12) 囚绿(8—12) 释绿(13) 放绿(13) 念绿(14) 怀绿(14) 让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非常好,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已经把握《囚绿记》这篇课文的整体脉络。下堂课我们将进行重点赏析,课后请同学们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同时也掌握了课文的整体脉络。这节课,我们将对课文进行重点分析! 三、重点分析和解读 默读第一部分:寻绿(1—4) (1)“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提问: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 (5)提问: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导出板书 寻绿——热切追求) 第二部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