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7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整体感知;情 境 导 入;1920~1922年,瞿秋白在苏俄留学,在采访考察中,他亲身体验到了新经济政策对于社会实际生活带来的变化。“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唯一的食品,中国茶是请客的佳味。现在丰富得多了……”他高度评价了新经济政策对巩固工农联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功绩。他指出:“工农政府从实行新经济政策以来……国内经济生活都因自由商务的开放而渐渐发展”俄国“复活”了!因而他由衷地称赞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革命党的第二篇”,是“社会革命史之第二篇”。本课向你介绍的,就是新经济政策实行前后苏俄社会经济政策生活的巨大变迁。;;本课主要讲述苏俄十月革命后初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1.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___国家,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__________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3)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内容
(1)农业:实行____________。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__________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__________,实行实物配给制。
(4)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__________制。
;
3.特点
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4.影响
(1)积极方面: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
(2)消极方面: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________的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应战时需要的,“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战争结束后应适时改变;具有了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归国有、实物配给制;实践证明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基本上是正确的,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战争破坏:四年__________和三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②自然灾害:1920~1921年的大旱灾,_______产量急剧下降。
③政策因素: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表现:
①工农业:工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大批工厂无法开工。
②人民生活:人民生活必需品得不到满足,许多人死于饥饿。;2.政治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
②直接原因: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____________得到强化。
(2)表现:
①在农村: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
②在城市: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纷纷_______抗议。
③水兵叛乱:农民和工人的不满情绪牵动着军队士兵,____________水兵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原因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2)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______ 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3.内容;新经济政策有怎样的特点?
(1)管理建设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经济体制方面: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
4.影响
(1)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__________打下坚实的基础。
(2)巩固了__________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到1925年,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
5.评价
(1)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俄国向__________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史料】
材料一 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苏共决议汇编》
材料三 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所迫时采取的特殊“战时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