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
作者:梁纪尧???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赐稿)???点击数:1609???时间:2007-1-28???录入:zgxcfx
新农村建设和谐之路——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是否有显著影响,影响多大?为研究此问题,本文围绕人口流动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城乡具体现状构建了中国特色的人口流动模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此为基础,通过协整分析验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发挥巨大效应。并提出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检验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围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探讨,学术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然而,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角度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的成果却又屈指可数。为了对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做进一步研究,我们以发展经济学的人口流动模型为基础,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实证研究,并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一、人口流动模型与收入差距
发展经济学中,有关人口流动的研究颇多,他们都试图阐明人口流动的原因、作用后果等等。其中最负盛名、最具代表性的是刘易斯-费-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型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一)刘易斯-费-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型[1]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提出了人口流动模型——二元结构模型。后经费景汉、拉尼斯补充修正后称为刘易斯-费-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型。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传统部门是以传统生产方式进行、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农业部门。传统部门中存在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也即存在剩余劳动力。现代部门是以现代生产方式进行、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的工业部门。刘易斯在分析过程中假定[1]:第一,整个社会仅包含现代与传统两个部门,且现代部门通过吸收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得以发展;第二,提供同等质量与同等数量的劳动的条件下,非熟练劳动在现代部门比在传统部门获得更高的报酬;第三,在现行工资水平下,现代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供给。在这些假定前提下,刘易斯认为,劳动力是如此转移的:现代部门在生产中获得的利润全部用于投资,生产的扩张会进一步吸引传统部门人口向现代部门转移。当该过程发展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被现代部门吸纳完,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随之提升,收入水平也相应提高,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现代部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下降。此况下,现代部门要雇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只能提高报酬水平与传统部门争夺劳动力。当传统部门像现代部门一样实现现代化后,二元经济就实现了一元化,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收入差距就会消失。正是这种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建立起两部门的联系,工业资本通过使用农村大量廉价劳动力使农村摆脱了由于大量剩余劳动力造成的困境,走上两大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之路。
(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2][3]
刘易斯的模型中暗含了这样一个假定:城市中不存在失业,任何进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可以在城市就业。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日趋严重,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流入城市的速度非但没有减慢,反而出现有增无减的趋势。这使刘易斯-费-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型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托达罗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非充分就业假定基础上的人口流动模型。
托达罗指出,要建立符合发展中国家现实的人口流动模型,应该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失业同增长的矛盾现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为此,托达罗通过对刘易斯模型的修缮,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模型。
托达罗认为,人口流动是一种经济现象,即使城市中失业现象严重,准备流入城市的农村居民仍可做出合理的决策。他们关心的不是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而是预期收入差距。影响他们预期的因素有二:一是城乡实际工资差异,二是在城市获得工作机会的概率。促使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利益与成本的理性思考,其中包括心理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是可能的。人口的流动最终会缩小收入差距。
托达罗根据对其人口流动模型的分析,提出应当尽量减轻城乡经济机会的不均等现象;摆脱只注重城市发展的偏见,也应注重农村的发展等政策建议,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综合比较刘易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不难发现,托达罗的模型更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