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办法.doc

发布:2017-08-29约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办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业人均耕地面积少是我国目前所处的历史现实。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一方面人均占有的耕地资源少,另一方面农村闲置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待开发利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 心,而在短期内能使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困难的原因分析 1.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转入低潮,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严重下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一直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对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自1996年以来,由于乡镇企业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其自身也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其发展转入低潮,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 2.经济大环境使外出打工和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数量减少。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并逐渐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流动就业农民有80%以上进入城市。但随着市场疲软,消费需求不足,下岗职工增多,许多城市都制定了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这些都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直接原因,归结于我国长期以来推行的城乡分离的城市化政策。包括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粮油供给制度、住房分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一整套制度体系。国家试图通过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严格的控制来维护城市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生活稳定。由于长期严格的人口流动控制,农村人口不能顺畅地转化为城市居民,农业人口基数远大于城市人口基数,经济资源难以实现最优配置,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和落后,农业资源破坏惊人。 4.农民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的制约。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使其在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重重障碍,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度性就业竞争。这既造成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失衡的矛盾,又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增大、效率降低。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育很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严重滞后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较大的风险,使其难以从农业中完全转移出来。同时,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型化,也是造成我国城乡劳动力过剩矛盾同时并存的重要原因。 开发利用农村剩余 劳动力资源的办法和措施 1.加大对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深化农业内部就业。实际上,我国农业内部仍具有很大的吸收剩余劳动力的潜力。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深挖农业潜力改善种植业的耕作方式,特别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这一产业的特点,不仅创造的附加值高,在农民的收入中贡献最大,而且由于受耕地资源的制约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业产业自身比较利益低的问题。因此,通过开发庭院经济,发展生态农业、主体农业、精细农业,如塑料大棚、工厂化种植和养殖、新型模式化栽培,使有限的土地可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加大农业广度的开发,树立大农业的观念,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大多数农产品处于初级产品阶段,从而造成农产品卖难现象的普遍存在,并闲置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为此应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民依靠科技从事开发性农业,将种养业、加工业和流通业融为一体,发展大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这既能促进初级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能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新的出路。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所降低,乡镇企业面临着资本集约化和劳动密集型的两难境地。但鉴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数目庞大、农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以及城市就业的压力,使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缩小等一系列质制约因素,继续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要形式的乡镇企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应选择劳动密集型行业作为起步行业,国家在调整产业布局中,也应考虑发达地区乡镇企业把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扩展,并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对乡镇企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扶持。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进一步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根据我国国情发展小城镇,使更多的农村人口离土不离乡,就地转化为城镇居民,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离乡离农又离土”,使一批区位优、实力强、后劲足、辐射广的小城镇再发展为中等城市,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因此,政府应当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合理地规划城市布局,运用财政、信贷、税收等经济杠杆以及产业政策等手段,增加对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吸收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的开发,鼓励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3.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全面打破和消除城乡体制障碍。目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